明日凌晨五时左右,美中奥运代表团将着此前备受争议的礼服,先后亮相于伦敦奥运开幕式。
奥运是体育盛事,是展现综合国力的平台,却也是比拼服装设计的秀场。
盛会前夕,各国相继公布伦敦奥运会代表团官方制服。意大利西班牙继续由大师操刀设计,效果毫无悬念;坚持本土特色的中国代表团礼服一亮相,即招来网友一边倒的骂声,再次被戏称为“番茄炒蛋”的设计毫无时尚感;美国礼服虽因“中国制造”被牵进政治漩涡,“美国设计”却得到网友热捧。
一面是“中国制造”风靡全球,一面是“中国设计”饱受诟病。在颇具对立性的口碑后面,暴露的是中国服装产业自主设计能力不足问题。
对于湖北省数千家以仿版为生的服装企业而言,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重压之下想转型
武汉是我国服装生产的重要区域,密集的服装企业曾经让“汉派服装”享誉全国,设计和品牌的短板则令其近十年来裹足不前。
当下,劳动力、原材料、物流等成本大幅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重重压力。服装已临近不改难以生存的状态。“身处价值链低端,本身利润就很微薄,没有核心技术、自有品牌,在市场链条中的议价能力很低,成本上涨的压力很难转嫁出去。”武汉衣天下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满泽说。
面对这些困境,不少企业想转型。但只具备生产能力的企业,最缺乏的是品牌生产链上最重要的两把尚方宝剑:创新研发能力与市场拓展能力。
一位业内资深服装设计师透露,当下众多服装公司或品牌企业的设计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基本上每天的工作就是专业描摹员。大量抄袭,节约了时间,节省了成本,跟上了潮流,但也降低了品质,让品牌失去了持续性的发展潜力。
原创能力成瓶颈
原创能力不足,正是中国服装企业实行品牌战略的瓶颈所在。反观诸多世界品牌,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产品和服务本身,更多是来自于认知的价值,即消费者认知品牌背后的设计与品质,这才是能够带来高附加值并能解决盈利问题的根本。
湖北省服装商会执行会长罗孝春认为,尽管许多贴牌生产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唯有品牌才有明天,但是大多中小规模的企业仍囿于低成本抄袭的恶性循环中,战略缺失、风格不清晰,单纯靠走量为生。
对于转型期的服装企业而言,品牌战略与低成本复制好似鱼与熊掌。“熊掌”贵而美好,却要靠颠覆“鱼”来实现。对于多数企业来说,颠覆不仅意味着风险,更现实的问题是能否保障投入的持续性。
罗孝春建议,这一点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韩版服装能够席卷中国市场,靠的不是抄袭,而是通过向日法意等学习借鉴、改良,加入韩国先进的染织工艺,从而树立韩版服装的鲜明风格。“国内服装生产企业要想真正走出品牌战略,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不能依赖抄袭,而是要沉淀下来树立风格,挖掘服装设计中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
品牌需要多方积淀
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熊兆飞认为,和欧美的成熟品牌相比,中国服装品牌历史较短,大多数成立10年左右,存在着经验不足、沉淀不够等问题。而且,国内消费者对中国原创品牌的认识也不够理性。这些内部和外部的综合原因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服装品牌做大做强。
熊兆飞认为,打造服装品牌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失去市场节奏。“在市场竞争中坚持特色,寻求和市场的结合点,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从世界市场的角度来看,国内服装品牌的多样性是一个趋势,中国服装品牌必然是众多品牌中一支强劲队伍。“中国逐渐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品牌和不错的设计师,在国际四大时装周上,我们能看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比如郭培、刘洋等。未来,国内服装企业必然会走向品牌化的道路,这只是时间问题。”
熊兆飞认为,国内服装品牌和国际大牌最大差距在创意上面。“目前,国内品牌真正靠自己开发、自我创意来实现自身高价值和定位的还比较少,中国如果要真正由服装大国转变成为服装强国,就要注重服装的创造性,开发原创品牌以及在设计上加大力度,在文化上加大力度。”
走国际化道路,是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必然趋势。熊兆飞认为,进军国际市场,还需要完整、成熟的商业化运作过程。“想在国际上获得成功,我们还需要更多地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