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品牌:达成终端价值实现
Sep 10, 2012 9:28:37 AM
文章来源:大耀纱布商城
浏览:1,655
如果你拒绝撞衫,个性追求独特、反对盲从,如果你想当全球的时尚先锋,那么设计师服装品牌毋庸置疑是最好的选择。无论是小清新还是大气欧美范儿抑或潇洒民族风,设计师品牌都会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当下,设计师服装品牌已成为人们口中炙手可热的话题。
商场销售有益处
中国有很多出色的服装设计师,但相比之下,成功的设计师服装品牌却寥寥无几。要知道一个成功的服装品牌光靠卖相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备完整性、规范性。而设计师品牌在推广、宣传方面缺乏经验,找到适合品牌的销售渠道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本土设计师品牌的终端定位有两种:一是商场专柜(包括设计师品牌集成店),二是品牌专卖店。专卖店可以自己决定促销活动、店面陈列等事宜,但房租成本等偏高,一旦选址错误,没有相应目标群体,出现销售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商场专柜拥有一定的人流和销售额,如选择的商场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则易于品牌的传播,投入的管理精力相对较少。
商场专柜这种形式弥补了大部分的设计师品牌的缺点,不少本土设计师品牌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商场专柜作为销售渠道。
采访了北京在时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创立人邹游,旗下设计师品牌“THIS IS YOU’Z CLOTHING”从2011年开始在北京翠微大厦、中友百货销售。
邹游阐述了他选择百货店作为销售渠道的理由:“品牌需要一个跟消费者沟通的平台,商场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设计师服装品牌毫无疑问就是最好的渠道,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有两点是值得着重考虑的:首先是商场和品牌的匹配度。从品牌定位来看,YOU’Z主要针对具备高品质生活的都市女性来设计,而翠微、中友百货的定位也是以中高端服装为主,两者相得益彰;其次,要从商场的组合结构出发,要做到张弛有度,两个商场在这方面做得很优秀。”
“翠微、中友百货在全国百货商场很有影响力。入驻无疑是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谈到两家百货店对品牌的帮助,邹游总结说:“市场要求是瞬息万变的,而商场的客群多种多样,设计师能够设计出更多适合不同消费者的衣服,得到来自不同圈子人群的认可,这样品牌与设计师的影响力也会更广。同时,我们通过商场的信息反馈,可以及时地调整品牌的发展方向。”
谈到百货店销售情况,邹游表示YOU’Z作为一个新生品牌,有一个水土适应的过程,YOU’Z目前在商场销售排名他还是比较满意的。不过,他认为现在商场提供的位置还不够理想,希望能进行适当的调整。
类似的意见还有很多,不少国内设计师觉得商场提出的要求过多、提供的位置离期望值很远,在品牌经营中必须给出很好的成绩才会得到百货店、购物中心的青睐,相对于国外服装品牌,对本土设计师品牌或者说中国服装品牌太过苛刻了。
设计师品牌成新宠?
百货店、购物中心服装品牌的“千店一律”,在当下讲究个性的消费者心中很难激起真正的共鸣,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ZARA、H&M等快时尚品牌。上海市百货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浏河就此提出“引入与众不同的设计师产品也是百货商场差异化竞争的手段”的观点。
如今,原来不少在艺术区或街边才能见到的设计师品牌,不约而同地齐聚到了商场。虽然比不上外国设计师品牌那么备受追捧,但本土设计师品牌已逐渐崭露头角。据小编了解,现在很多购物中心、百货店都引进了本土设计师品牌,例如蓝色港湾引进的吉祥斋、东方新天地的东北虎、北京赛特购物中心的吉芬、新世界女子百货的吉承、刘兰玉等。这些品牌的自身定位与商场吻合,成为商场的中坚力量。
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认为,中国零售业市场应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像购物中心、百货店可以单独开辟一块空间用以经营设计师品牌。
不过,价格过高一直是设计师品牌受到非议的一个诟病,本土设计师品牌同样不能免俗。近几年的金融危机使传统零售业的销售额大幅跳水,商场已将打折视为消除客户不安的最佳方法,价格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设计师品牌的高成本迫使价格高居不下,许多消费者也表示服装高昂的价格会使他们望而却步。
业内人士认为,本土设计师品牌为了脱离困境,可以学习欧美一些品牌将希望寄托在高端品牌折扣店身上,通过事先拟定的折扣来争取客户。
随着服装消费需求的细分,设计师品牌也会相应地细分,变得更加专业。相信设计师品牌必然会成为商业热点的代名词,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在采访过程中,不难发现商场一贯的“崇洋媚外”心态让中国设计师品牌的发展举步维艰。实际上,一些在国外注册,在中国设计和生产的品牌占据了商场好的位置,甚至商场有时会暗示企业管理者:你在国外注册一个商标我就会让你进来,老老实实做自己的品牌会遭遇商场的冷眼。
不采取“迂回战术”,坚持做自己品牌的设计师会体会更多的艰辛。这些设计师的身上往往都有着一股“倔劲”,或者说自信,他们希望证明“我的作品并不比国际品牌差”。
设计师品牌的发展主要就是依托于设计师本人的社会资源与经营资源的整合,将更多的可控关系进行调整,利用不同的经营形式达成设计师品牌的终端价值实现。因此,中国的设计师们寻求更宽广的发展之路还需要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