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月14日开始,国储棉陆续出库销售。可是,通过十几天的成交情况来看,并未出现市场之前预期的“哄抢”局面,市场表现似乎过于“理性”,且成交数量连续多日处于较低水平,原因何在?
国储棉库存充足,潜在供应较大 1月18日,国家政策部门发布《关于理性竞价采购国家储备棉的公告》,重申国家储备棉数量充足,近期已安排检验出库数量超过300万吨,希望企业理性竞价,均衡采购。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理性”成交局面契合政策意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市场的平稳运行。另外,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2013年1月份发布的产销数据,2012年度我国棉花期末库存884万吨,创历史新高,预计2013年度期末库存继续向982万吨的高位冲击。由此可见,棉花高库存状态将延续整体棉花年度,企业不需紧张原料供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储备棉仓库棉花充足,市场预计目前库存量在850万吨左右,这样实实在在的棉花潜在供应,使储备棉出库调控市场的回旋余地更大,为了满足纺织企业能够使用价格合理、质量较好的棉花提供了保障。
出库以陈棉为主,纺企压制购买步伐 据了解,近期出库的国储棉以2005、2009外棉(大部分美棉),2008年新疆棉及少量地产棉为主,陈棉占90%以上。而目前市场上比较紧缺的是高品质棉花,据一些以生产精梳纱为主的企业反映,他们目前订单较为充足,客户相对稳定,在原料采购上更倾向于质量较好的新疆棉和外棉。因此,近期,国内新疆棉现货及已通关的外棉价格走势较强,原因就是部分用棉企业的在国储棉陆续出库的背景下,加大了对高品质现货的采购力度。再就是,接公告规定“进口棉按入库商检净重销售结算,2008年度国产棉按入库公证检验净重销售结算,2011、2012年度国产棉按入库公证检验公定重量销售结算”。鉴于皮棉存放一两年都有亏重的现象,纺织企业担心国储棉亏重问题,在购买过程中“顾虑较多”。
资金链条紧绷,部分企业“有心无力” 临近年底,国内纺织企业普遍面临年终结算以及大量的财务支出,可供流动的资金量不是很大。众所周知,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消费疲软,我国的纺织服装行情长期低迷。近期,国内棉纱、坯布行情未见明显回暖,部分企业自1月中旬消化库存、回收货款为主,打算提前放假和节后延迟开工的企业不在少数,因此棉花原料采购主要依据一个月内的订单安排,积存原料赌后期市场价格上涨的企业并不多。根据国储棉出库相关规定,国储棉是按“捆”销售,每捆至少200吨,而用棉企业购买动辄5-10捆,甚至10捆、20捆,购买10捆就需现金2000多万元。根据储备棉出库销售公告,买方必须于5个工作日内将付清货款,这给资金链条紧绷的纺织企业极大压力。
外棉抵港量增,对国储棉形成冲击 2012年12月份以来,外棉抵港、进口量上升对储备棉出库销售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在近日各港口印度棉S-6清关报价跌至18500-18800元/吨后,纺织企业下单热情有所恢复,加上一些特殊电子盘报价的低等级美棉、西非棉、南美棉增多,外棉供应量上升。市场人士分析,目前国储棉的起拍价是19000元/吨,折合外棉40%完全关税提货价为85.9美分/磅,也就是说,相当于国内328级水平的外棉价格只要低于这个价格,完全关税外棉就会源源不断地进来。而眼下,印度棉价格普遍在83-84美分,这对于没有配额的企业吸引力巨大。其次,由于外纱价格优势仍然比较明显,下游企业进口纱线态度积极。由于国内用纱企业预估明显国内纱线仍将维持较高水平,春节之前囤积心理比较强,给国内纺织企业纱线销售形成压力,多数国内纺织企业不敢估高2013年棉纱市场行情,即使购买国储棉也抱着“随使用随购买”的心态。
据调查了解,随着春节日临近,国内纺织企业大量放假停车,当前江浙地区已下滑至50%左右低位,冀鲁豫地区更降至40%左右,纺织企业采购原料意愿不强。而大部的小型纺织企业已完成了配棉比的调整,大量减少了棉花用量,提升了化纤用量。综上所述,笔者预计,春节之前国储棉销售将延续低位销售,而春节之后随着纺织企业的陆续开工,以及棉纺织行情的“解冻”,或有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