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时尚同盟已经步入第三个年头。
3年中,这个平台渐渐聚拢了近70位中国富有创意才华与市场潜质的新锐设计师。化高峰、蔡宇、严明、黄海兵、晨特兰、张驰……他们每年都会深入宁波、石狮、上海等纺织服装产业重镇进行个人作品发布,活跃指数与媒体关注度日益提升,逐步形成了一个具有原创设计精神与执著设计理想,以及灵敏商业嗅觉的设计师群体。
当然,从诞生之初略显稚嫩的清脆“发声”,到理想状态中中国新锐设计师执掌主流时尚话语权和商业话语权的“掷地有声”,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可以预见的是,这些累积的“能量”一定会在达到某个临界点之后爆发。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时尚同盟组委会主任孙瑞哲的话来说,当平台的“小宇宙”能和设计师的“小宇宙”形成和谐共振时,话语权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地”就不再是一个梦想。
而要找到这个“临界点”,就在于不断深化行业平台的服务功能,为中国新锐设计“添把柴”,发现、挖掘、孵化、服务于设计师的设计能力提升与商业价值实现。
缺平台:新锐设计师的向上之痛
为什么在中国,许多明明才华横溢的新锐设计师,都游离在主流时尚话语权体系之外?
孙瑞哲分析:中国创意设计产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能力依然薄弱,创意设计人才的孵化机制不健全,许多富有才华的独立设计师游离在产业链之外,缺乏有效的资金、技术支持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现实支撑等。“关键问题还在于--为新锐设计师量身定做‘平台’的缺失与弱势。”孙瑞哲补充道。
的确,不是所有设计师都携带企业老板的“天然基因”,能在设计与市场之间游刃有余。然而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应该受到市场的发现、认可与关注。对于优秀的设计,市场本该有一双“慧眼”,但是,目前中国设计师群体的数量饱和度较高,真正的才华能见度又低,依靠市场的自发机制来甄选基本不可能。未来,“时尚猎头”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从微观来说,就是时尚买手,从宏观来说,就是以资金、资源为要素的交流平台。
据孙瑞哲介绍,从产业链的内部整合来看,中国时尚同盟将以青年设计师为发力点,串联上游纱线、面料品牌与下游服装品牌,形成产业链的创意联动之势。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年轻消费群逐步成为不容忽视的消费力量,新生代设计师和设计师品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中国时尚力量和时尚价值的重要体现。
2012年,在经历了两年的摸索和尝试后,中国时尚同盟也推出类似的针对中国青年设计师的支持计划,意图建立本土化的创意设计发展平台。一个突出的标志是:通过包括类似“秀场+展场”二合一的模式,有效地传递创意价值、传播价值与商业价值,并努力成为新锐设计的催化剂。
“设计师都会面临一个最艰难的初创期。中国时尚同盟希望能够通过有步骤、有策略的活动策划与商业谈判,扶持设计师用微弱的有形资产经营庞大的无形资产,并在这个行业中逐步确立自己的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孙瑞哲谈道。
接地气:新锐设计师的向上之力
小编在对中国时尚同盟新锐设计师的采访过程中发现,许多设计师的共性在于设计作品不断成熟,设计风格不断突出。而他们的理想也显得更加分明--如何能够借助有效的平台,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对时尚创意的协同理解与商贸资源的互动,让自己真正深入到市场中去,成为“有人买,有人卖”的商业品牌。
于是,带设计师一起“接地气”成为中国时尚同盟近两年的核心诉求。一个突出标志在于,立足同盟平台,让设计师深入产业集群,与地方专业展会合力捆绑,同时给他们设计个人展位,吸引后续的采购与合作机会。
“对于新锐设计师计划而言,秀展的支持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让设计师品牌与终端有更多的直接互动,真正影响消费潮流,设计师的发布秀不再只是一季作品的展示,或是某些小众群体的自娱自乐,而更应是设计师独特个性魅力的极致呈现及与粉丝的亲密互动并形成消费,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中国时尚同盟秘书长张玮说。
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宁波市经信委副主任周学明对中国时尚同盟新锐设计师走进一线市场的举措予以积极认可--“我们与中国时尚同盟的合作始于2011年,那一年的新锐设计师走进宁波活动,11位在时尚界崭露头角的设计师带着自己的设计作品在宁波服博会现场进行集中展示,取得了很大成功,效果很好。” 据介绍,2012年,宁波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继续与中国时尚同盟开展了新锐设计师走进宁波活动,邀请的设计师范围更广,设计作品更加多样。除了动态展示之外,还将这种形式进行了延展,每个走进宁波的设计师在现场都有一个静态展示区,以方便服装企业和业内人士对设计师进一步了解,并便于与其直接对接。另外,展会期间组委会还首次与中国时尚同盟合作举办设计师与服装企业的对接会,方便供求双方面对面的交流。“今后我们还将谋求搭建设计师网络平台,采用这种方式将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延伸。”周学明表示。
市场认可:新锐设计师初尝“甜头”
3年间,在中国时尚同盟的平台上也集聚了一批“铁杆”设计师。而平台与设计师群体之间能达成较好的合作,关键在于平台能够逐步帮助设计师在看似“玄妙”的市场中找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既是对自身设计风格定位的检验,又能够带来实际的商业利益,帮助自己把独立品牌做大做强。
中国时尚同盟签约设计师王米佳--一个颇具灵性的设计师,通过参与中国时尚同盟成交了百万订单,每月销售能达到10万元。
而新锐设计师田小田也成功达成了与宁波裕人针织的合作。目前,这种合作模式正在趋向多元化,服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战略出发,权衡资金等实力,采取灵活策略吸引设计师加盟或是通过订单式采购来满足设计需求。
设计师黄海兵对中国时尚同盟形成产业、媒体、商业渠道共同联动发展的新模式非常看好。而每一季,他也会首选中国时尚同盟发布自己的最新作品,希望通过这个专属于新锐设计师的平台找到合适的渠道代理商,让自己的设计价值不断放大,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
作为一名设计师,总想找一个契机使自己有一个突破,前依文企业集团首席设计师蔡宇正是通过不断尝试适合自身发展的沟通方式,寻找到了更适合设计师发展的平台。如今,蔡宇通过中国时尚同盟转战杭州服装品牌市场,通过自身发展需求,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让自己在不断的发展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在中国时尚同盟的平台之上,融合了公益性与市场属性,能够让设计师不再独自打拼,把这些新锐设计师从幕后推到前台,从品牌、商业、产业的不同角度,让他们尝到真正的“甜头”,是时尚同盟一直以来不变的宗旨。而设计师品牌培育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师品牌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让大众消费者熟知外,还需要更强大的资金介入。这些,也都是中国时尚同盟与新锐设计师品牌共同成长的重要一步。
也许,美好的悬念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