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启动中国纺织行业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调研,历经半年时间,跨越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实地调研了近50家企业。调研对象除了转入、转出地的企业之外,还包括当地政府、行业组织以及员工等利益相关方,共收集问卷148份,其中企业问卷41份、政府/协会问卷18份、员工问卷89份。报告解析和展现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政策和行动建议。
据调研报告显示,多数产业转移政策引导更重视政府与转移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忽视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同时,由于产业转移的某些结构性特点,转入地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应对能力、管理水平和驱动机制与转出地企业相差较大。而在企业社会责任普及、环境保护、社区参与和发展等方面转移企业表现较为亮眼。
政策引领 政策是推动产业有序、科学转移的必要手段,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不仅决定产业转移的状况和性质,也决定着参与转移洪流的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表现与走向。
产业转移的政策集中出台于2008年至今的5年时间内,早期以地方性政策为主,2010年8月31日国务院出台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是中央级产业转移的政策核心。产业转移政策的内容主要涵盖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商贸政策、人才政策。
注重经济目标实现
忽视社会责任影响 毋庸置疑,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产业转移的根本目标之一是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产业转移政策在经济目标的实现路径上都附加一个共同的理念,即优化产业布局和促进产业升级。同时,产业转移政策中经济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这与从改革开放开始的上一轮产业转移政策和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截然不同。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显示,对于“地方相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是否有必要对转移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提出要求或给予支持”这一问题上,超过70%的转入地政府和2/3的转出地政府都认为“十分有必要,我们打算这么做”。
对于调查中的另一个问题“如果地方相关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对转移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提出要求,应该包括哪些方面”,转入地政府和转出地政府的前三项选择都是保障员工权益、保护环境和促进节能减排,以及坚持公平竞争。
在地方性政策中,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关注,多数政策都明确要求产业转移需考虑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纺织工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之一,是要注重承接产业转移的可持续性,明确要求“禁止落后淘汰设备、重污染企业转入,限制无序布点”。《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中规定,对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在项目竣工投产纳税后,给予企业管理团队10万元一次性奖励。
然而,保护员工权益、公平竞争等议题在地方层面的产业转移政策中鲜有提及,更有甚者,在个别地方这些社会责任的核心因素沦为刺激产业转移的政策牺牲品。例如,有些地方政策对转移而来的企业在社保缴费基数、参保费率和缴费方式上提供优惠。又如,2010年,中部某省教育厅发布规定,要求部分学校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以保证企业正式落户该省。
社会责任的其他议题,包括企业治理、公平竞争以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则几乎在所有的产业转移政策中都未予考虑和关注。可见,相对于责任目标,这些政策更加关注经济目标的实现,因而强调对经济活动的调整,而比较忽视产业转移的社会责任影响。
转入地政策实施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转入地对促进转移项目的“落地”政策实施效率通常很高,而对协助其“生根”的政策,包括与企业管理社会责任影响有关的政策,其实施则多打折扣。
地区协调配合不足
产能区域分布失衡 虽然工信部制定的《产业转移指导目录》旨在进行区域分布统筹和国家宏观指导,然而这一新政策的实施效果仍未显现。实际上,各个转入地之间已经产生了普遍的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这加重了行业和产能的区域分布失衡现象。例如,在70%以上的转入地政策中,服装制造业都是意欲承接的产业。可见政策制定者对区域内外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缺乏系统的了解,对当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等因素缺乏比较优势分析。
企业决策 据调查显示,转出地38.46%的企业已经有过迁移行为,30.77%的企业有将来迁移的打算,这说明转移已经是东南沿海地区企业的普遍选择。
随着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普及,尤其是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引导和推动以及社会层面对企业实践的关注和监督,转入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认知程度与转出地企业的差别日益缩小。
社会责任意识渐趋普及
两地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我国最早接触社会责任理念和机制,他们也是社会责任管理和绩效相对比较先进的企业群体。据调查,85.71%的转出企业比较了解社会责任的概念和议题,58.33%的企业有职能部门负责社会责任管理工作,25%的企业还设立了独立的社会责任部门。80%的转入地企业比较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议题,虽然略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比例,但已经足以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在中西部地区已渐趋普及。
但转入地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应对能力、管理水平和驱动机制仍与转入地有一定差距。在转入地,几乎没有企业设立独立的社会责任工作部门;在转出地,71.43%的企业经常遇到商业伙伴等提出的社会责任要求和查验,而在转入地只有33.33%的企业有此经历;64.29%的转出地企业会对供应商提出社会责任相关要求,这也远高于转入地31.82%的比重。这与产业转移的某些结构特点有关,转入地企业产品以中间产品为主,终端产品主要供应国内市场,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力和机制的缺失更多源于企业内部的原因。
劳动力成本相差不大
中西部工资增速较高 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动因之一是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压力,然而,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不必然能降低劳动力成本。首先,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是转移前后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无论在转入地还是转出地,企业的一个重要责任和长期挑战都是持续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工资,提供更好的职业路径和发展平台;其次,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差距不是很大且正在缩小,即使在中西部地区,仍有36.84%的企业反映劳动力供应不足,劳动力成本增加也是迁移后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国家统计局2011年的调查数据也显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收入差距缩小,而且中西部地区的增幅高于东部地区。
转入地企业和转出地企业在工作时间上不存在明显差别,这说明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带来了与东部同样的生产效率,也说明迁移并无益于劳动时间的解决。
受近几年招工难形势的影响,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已成为企业的基础工作,因此,无论是转入地还是转出地企业都很重视员工的安全与健康,所有企业都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为工人提供特定的岗位技能培训和安全设施或劳保用品。
与转出地一样,在转入地,员工反映意见、建议和抱怨的积极性并不低,而且两地反映意见的渠道也都以意见箱、手机短信以及直接面谈为主。调研也发现,由于转入地企业的员工多是本地人,家庭和社会关系在预防和解决劳动纠纷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织造和服装行业更受青睐
环保压力限制产业链完善 转入中西部的纺织服装企业以织造和服装制造为主,这是两个相对清洁的行业,而织造和服装之间的印染环节转移较少。这种情况利弊都非常明显:在保护转入地环境的同时限制了当地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使得原材料资源难以实现更高的附加值,也增加了转入地服装产品的成本,因此,是否引入印染企业是中西部很多地方都在讨论的问题。转入地新建企业的环保制度落实比较严格,环保设施比较先进,多数企业都能达到甚至超过转出地既有企业的水平。尤其是按照转入地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与园区的企业,其环保硬件配套都能达到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要求。
转入地企业在环保问题上面临的问题是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据统计,只有80%的转入地企业建立了基于环保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低于转出地企业85.71%的比例。另外,在转入地,只有15.63%的员工比较了解工厂有关环境保护和节水节电方面的要求和制度。
东部企业注重与社区互动
中西部企业谋求扎根当地 就社区参与和发展而言,超过半数的转出地和转入地企业都致力于协助当地解决社区特殊人群的就业,以及支持和促进社区教育和职业技能。转出地企业更注重于当地社区的“互动”,通过鼓励和支持员工参加社区服务,定期与本地相关方沟通、听取建议和意见,积极回应社区组织的关注和诉求,谋求与当地树立良好的社区关系。而转入地企业则更关注在当地社区的“融入”,通过推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区资源使用进行合理补偿等方式促进在当地发展中“落地”和“生根”。
实践参考 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企业实践层面,产业转移中对于社会责任的关注度和融入度都在不断加强,而且也产生了诸多具有创新意义和借鉴价值的良好做法。然而,目前进行中的产业转移仍然面临很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领域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的解决需要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切实履行自身责任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参与和合作。
政策制定
方向建议: ◆政策对于产业转移起着决定性作用,各级政府要在政策层面将产业转移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在制定承接产业转移政策时必须兼顾经济目标与责任目标;
◆除环保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外,各地政府应完善对社会责任内涵的全面理解;
◆从经济政策与社会责任的直接关联来看,各地政府也必须全面衡量产业转移中的经济内容对社会责任各领域的影响,尤其是结构性和体系性的不利影响;
◆中央政府部门应该继续强化对区域间产业对接的协调指导和宏观规划;
◆各级政府应更加关注产业转移政策的实施方式,防止相关政策在要素领域的实施中可能导致的不利环境和社会影响。
参考实例新疆作为我国主要的产棉区,近年来随着东部纺织企业的纷纷转入,新疆棉纺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印染产业,新疆大量的棉纺坯布都外运到沿海地区进行印染加工。毫无疑问,如果新疆能够承接足够的印染产能转移,新疆将可以构建从棉花种植到服装织造的完整产业链。
但是,新疆各级政府对发展印染产业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新疆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定,印染产业的发展“要严格按照国家《印染行业准入条件》,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污水处理标准和年度排放限量指标及环保要求,在阿克苏纺织城建设印染能力,采取集中加工的方式,集中处理污水和排放”,并规定通过推广无水及少水印染加工技术,选用高效、节能、低耗的连续式处理设备和工艺等技术方法大幅降低工业用水消耗量。
转移企业
方向建议: ◆转出和转入的企业都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转移中的机会主义倾向,充分意识到即便在中西部地区,以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环境为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都将难以为继。
◆转入企业在持续传播正确的社会责任理念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社会责任实践和行动的引进和转移。
参考实例转入江西新余的某纺织企业的企业宗旨是“以对员工、对环境、对客户更负责、更友善的方式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该企业设有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在网站上也设有“社会责任”专栏,展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活动,并定期对管理层和员工开展社会责任培训与考核。由于企业员工多数是本地工人,企业非常重视通过各种社会责任举措回馈和融入当地社区。例如,工厂每年会为员工留出带薪农忙假期;工厂还从上海聘请志愿者为本地农村孩子提供包括合唱、英语、计算机、足球在内的课外艺术教育和其他课程培训——这不仅为农村孩子提供了一个校外教育平台,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其父母对企业的忠诚度。
品牌商和采购商
方向建议: ◆国际品牌商和采购商应该将更多社会责任资源投放于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强化对其二级供应商在转移至中西部后的社会责任绩效的管理。
◆就社会责任而言,无论是否考虑产业转移因素,国内品牌商的首要任务都是建立和完善其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机制。
参考实例某国际品牌在2011年开展了供应商转移情况专题调研,包括对国家层面的“十二五”规划和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其15%的供应商有转移的考虑。虽然大多数供应商没有转移的打算,但是该品牌决定开始对选定的内陆地区的供应链配套进行评估和研究,以便将来在该地区开展业务。同时,该品牌决定将其供应商社会责任准则一体适用于这些新地区,来自内陆地区的新供应商必须满足这些准则的最低标准以按照正确的方向开拓业务。该品牌表示,将在这些地区积极寻求共享其企业价值和愿景,努力发展良好的社会和环境实践的商业伙伴。
行业与社会组织
方向建议: ◆作为意见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可以监督、调查和研究产业转移中的社会责任问题,提出倡议和解决方案,并积极开展政策游说和企业沟通。
◆作为行动团体,行业组织和社会组织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社会责任领域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参与制定区域性和行业性的社会责任政策或行动指引,协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实例沿海地区某镇的商会先后辗转中西部多地考察当地的政策环境、产业配套情况和社会支持系统,帮助本地企业“抱团转移”和“链条化转移”至湖北发展。
他们认为,这种结构式的集体转移在经济上可以形成价值链条,产生更高效益,提高转移企业的存活率;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互依共存的集体转移可以使本地企业在异地形成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使命感,从而互相监督和正向竞争,以避免“本镇几十年铸就的产业声誉在异地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