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3年度,国内棉花加工企业亏多赢少,它们的生存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局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近日,小编通过对河北、山东、河南、天津等棉区部分企业的调查了解到:
棉花减产,企业“无米下锅”之殇
2012年8-9月份,我国北方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天气,给棉花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以河北沧州为例,当地阴雨天气持续40多天,造成70%以上棉田浸涝减产,30%棉田绝收。同时,沧州棉花播种面积连续3年大幅下降,2012年棉花播种面积仅170余万亩,较2010年减少近30%,棉花产量明显减少。棉花质量也大幅下降,5级棉占籽棉总产量的50%左右,僵瓣棉、雨锈棉比比皆是,企业日收量也创下了近年来新低。“棉花根本收不上来,上市高峰时期平均一天仅能收5000-10000斤,而往年一天至少收购10万斤。”沧州某企业负责人张经理说,他们企业2012年籽棉收购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无米下锅”的窘境让他们仅能保持微利。据他介绍,因为无棉可收,沧州地区70%左右的企业陷入长期不能赢利的状态,要么关门大吉,要么在“饥饿”中“苟延残喘”。
质量不好,交储难销售亦难
2012/13年度,国家收储标准提升,要求棉花绒长要达到28mm以上,并且在回潮率及检验标准上都有更高的要求。中国棉花网小编在调查中了解到,2012年山东、河北、天津以及河南等地棉花绒长在27mm以下的超过15%,加上其他质量因素,棉花企业因质量问题不能交储的棉花占20%以上,尤其在河北沧州、衡水,天津静海以及山东部分地区,棉企加工的棉花不符合交储标准要求的甚至达到30%。市场人士认为,这除了企业在收购、加工过程中把关不严之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棉花质量整体下滑,给交储带来难度。据了解,2012/13年度黄河流域棉企交储棉花的平均利润仅在300-400元/吨,如果加工出的棉花不能交储而在市场销售的话,企业将亏损1000-1200元/吨,因此交储成功率对企业赢亏起着决定性作用。实际上,不能交储的棉花因为质量不高,在现货市场销售的难度也很大。据了解,截至5月20日,河南某棉企仍存有560吨皮棉现货,该企业负责人说,目前低等级棉市场供应充沛,他的棉花根本没人要,企业去库存压力非常大。
棉农不买账,企业两头受气
2012年,棉农对籽棉价格的心理价位是5.00元/斤,可是各地收购高峰期籽棉最高价格也仅在4.50元/斤左右,主流价格基本维持在4.30元/斤一线。“对于这个价格水平棉农是不买账的”,山东滨州某企业负责人李经理说,由于近年农资价格、劳动力成本上升,棉农对于植棉的热情逐年下降,在2012年新棉上市前期,40%以上的棉农持观望态度,并表示价格不达预期绝不销售。直至春节前后,棉农看到籽棉价格稳定,后期大涨的可能性不大,交售量才缓慢回升。但是棉农普遍的做法是把“各等级的棉花”混合在一起统一销售,态度是“就是这玩意儿,棉企爱要不要”。而棉花企业为了争抢有限的资源,只能先行收购,然后再雇佣人员挑拣。但这让棉企加工出的棉花依然普遍“优劣混杂、内外不一、合格率不高”,在交储过程中,很多因为质量问题被“打回”,在现货市场销售也遭遇企业拒买,企业信誉大大降低。“两头受气”使企业陷入亏损边缘,市场人士认为,要提升棉农的积极性,籽棉相比其他农作物应该要拥有一定的价格优势。
同室操戈,棉企相煎何太急
棉花加工业的困境追根溯源还是产能过剩的问题。80%市场人士认为,由于近年来新开工的棉花加工企业过多、过滥。尤其是2010年后,黄河流域的棉花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造成各地棉花加工产能严重过剩。据了解,河北省目前拥有400型轧花企业至少3000家,以每家企业年加工能力5000吨皮棉计算,这些企业年加工能力就是1500万吨皮棉,是2012年全国棉花产量的2倍还要多,这还不包括那些活跃在各地以专门加工低等级棉为主的200型企业。市场产能过剩造成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企业之间竞相抬价、互相抵毁,搅乱了市场、压薄了利润。天津静海县某企业负责人说,2012年他们县收购旺季时期的籽棉行情是4.10-4.50元/斤,他们企业交储利润被压低到200-300元/吨,一个年度收购下来,他们连在民间借贷的30万元的利息钱都没有赚出来。而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企业也遭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棉企间的“同室操戈”致使企业处于微利或者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