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1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3451.1亿美元),增长0.4%,出口1.1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1827.7亿美元),增长1%;而3月出口同比增长10%,进口增长14.1%,4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4.7%,进口增长16.8;与5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说明我国进出口数据存在相当大的“水份”,挤干比较困难,像广东省某些县级市虚报GDP一样;另一方面纺织品服装例年来都是出口创汇大户、创汇支柱产业,有些国营、集体制棉纺织企业创汇是硬性指标,同时出口是考核企业经营情况、生产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存在亏本赚吆喝的现象非常普遍,假出口,“香港游”或“港口游”等政治任务,骗退税的情况比比皆是。
那么下游棉纺织企业的真实情况如何?笔者认为棉纺织协会朱北娜会长的结论很符合且有代表性“大企业主要是得益于有配额,使得我们的大企业还能够维持下去;中小企业相对比较困难,尤其小企业没有配额,看政府给什么样的资源,买什么样的棉花。”“小企业关停应该靠市场而不是目前的现行政策逼迫他们关门或者停产,我觉得这不太符合市场的规律”。
一、中小棉纺厂产业升级的路不好走。产业升级,基本都是围绕上新设备,纺高支纱,C40S及以上,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受金融危机下订单的大幅下滑,高支纱、高支高密坯布出口遭遇瓶颈;或大量使用化纤,如涤纶、粘胶短纤,氨纶以及竹纤维、差别化纤维等纺纱,短期利润和产销形势比较好,但由于小品种订单数量有限,产能与订单的矛盾已经凸现;或拉长中下游产业链,但无论向上游轧花厂还是下游织布、服装产业链延长对于中小棉纺厂而言都有困难,很多到新疆包厂收购加工皮棉的棉纺厂成本都比市场现货销售价高。
二、中小棉纺厂“东锭西移”或海外设厂的路也难走通。从国内普通技术工人、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来看,无论西北、西南还是东北地区雇佣工人的费用已基本同沿海、北上平广相差不大,而且还要考虑到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信仰及工作状态等等,新疆地区设厂的纺纱成本并不比内地地区低,再考虑运输出疆,所谓的“东锭西移、腾笼换鸟”基本没有多大意义;至于到海外设厂,一方面中小棉纺厂资金相对紧张,再将投资国政治因素、隐性成本以及职工素质等考虑在内,小企业敢于或有底气走出去的少之又少。
三、棉花进口配额的设置和过高的发放“门槛”加速中小企业的减停产和倒闭。相对于5万锭及以上的棉纺织企业,无论1%关税内进口棉花配额还是滑准税、加工贸易进口配额都与小纺纱厂没有关系,大厂可以通过进口配额采购低价外棉来降低棉花等原料成本,虽然相比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纺纱厂原料成本仍处于明显弱势,但相对于国内小棉纺企业而言却处于强势。由于低于5万锭规模的纺企即使竞拍了国储棉也拿不到配额,因此委托大中企业厂家代拍,以大企业的名头分得配额中的一杯羹,据了解,目前代拍的市场价一吨在500-600元。不然,即使按竞拍成交价来计算,小企业棉花成本也要比大企业高1000元/吨以上。
四、中小棉纺厂在贷款支持、融资渠道和订单交付能力、接出口单等都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管理成本、人工费用和税收政策上的优惠已逐渐消失,占纺织、服装企业总数80%以上的中小企业被淘汰、被退出只是时间问题,坚守的意义已不大。而且随印巴、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已逐渐占领低档棉纱、坯布市场的趋势下,靠从大企牌发或外贸公司外发订单活下去的希望越来越小,而内需市场在资金链收紧、房产和物价水平高、企业消化收入的前提下可扩大、可提升、可改造的空间也很窄。小棉纺厂早退出恶性竞争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