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行之有效的政策与经济手段
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郊区萨瓦尔镇一栋8层的服装大楼发生倒塌事故,事发时,楼内有5家制衣工厂、3000多名工人在工作。截止到5月10日,遇难人数已经上升至超过1000人,死者中大部分为服装厂的女工。
近两年,“血汗工厂”在孟加拉国频繁曝光:2007年,孟加拉国萨尔瓦镇发生过大楼倒塌的悲剧,当时造成了64名服装厂工人死亡;2010年12月15日,孟加拉国首都达卡附近的一家制衣厂发生大火,造成至少20人死亡、多人受伤。2012年11月24日,孟加拉国一家制衣工厂的大火造成112人死亡;2013年4月24日,首都8层服装厂大楼倒塌,死亡人数上千;前者尸骨未寒,5月8日,一家内衣制衣厂晚上失火,造成8人死亡……
为何总是制衣厂?为何发生在孟加拉国?
20年前,孟加拉国几乎没有成衣出口业,而如今,孟加拉国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贸易国,出口额占孟加拉国出口贸易总额的78%。2012年,孟加拉国服装业提供的直接就业岗位为440万个,其中80%的从业人员为女性,如果算上服装业带动的周边产业,它提供的就业岗位高达4000万,差不多是孟加拉国人口的27%,“基本上每一个孟加拉国人的生活都和服装业密切相关”。
有观察人士认为,这次倒塌事故给该国服装业敲响了安全警钟。但也有人表示,它不过是一连串悲剧的一个部分,安全问题不会因此有所改善。
层出不穷的安全事故到底该是谁的责任?是孟加拉国政府、还是当地制衣厂?抑或是这些将服装生产外包出去的知名品牌公司?消费者应该抵制这些服装吗?
一些欧洲品牌已经做出回应。
全球性服饰大厂Inditex集团与H&M承诺签署安全计划,改善孟加拉厂房的劳工安全。
旗下拥有Zara等大型流行品牌的Inditex表示,这项协议的目的在于“藉由孟加拉纺织业参与者(全球性服饰大厂等企业)的承诺,提升这个产业的健康与安全标准”。
Inditex表示,已经与全球产业工会沟通过,表示该公司将“彻底遵守这项有关安全与消防的协议”。H&M则说,这项计划包括指派独立的首席审查员,“设计并落实可靠且有效的消防安全检查方案”。这项计划2012年提出,为期5年。
英国牛津大学赛义德商学院教授琳达·斯科特认为,安全问题的改善离不开孟加拉国政府的合作,否则不论西方品牌公司再努力也不会有结果,因为这些公司也只是合约商。此外,当地工会也是一只重要力量。
斯科特指出,把工厂搬去其他国家也并非明智的做法,这样只会把问题转移给其他国家,并且造成大批孟加拉国人失业。
英国“商标背后劳工联盟”发言人安娜·麦克马伦认为,安全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这些国际品牌服装公司,但她不赞成抵制该国服装的做法。
麦克马伦表示,这些公司有责任保证工人的健康和安全,支付足够的薪水,并做好消防措施。此外,服装行业要更加透明化。消费者需要知道这些服装从哪儿来的、谁缝制的、工厂地址在哪儿、谁给厂家做的审计等。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对问题保持警醒和负责的态度。
援助组织“关怀国际”在孟加拉国的负责人杰米·特尔西认为,这次重大事故折射出的是整个体系的失败,其中涉及多方的责任和过失。专挑哪个人或哪个组织没有什么用,这个问题涉及面太广、太复杂。
特尔西说,安全问题需要多方的努力,包括孟加拉国政府、民众、服装厂所有者、买家和西方国家消费者。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5月2日报道,欧盟是孟加拉国最大的贸易伙伴。4月30日,欧盟提出考虑对孟加拉国采取贸易行动,鼓励该国提高安全标准和劳动条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也表示倒塌工厂与美国和欧洲公司有业务关系,他们将与这些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改善包括孟加拉国在内各国家服装厂的工作环境。
服装业是孟加拉国支柱产业。该国制衣业年产值200亿美元。其服装厂多是西方知名服装品牌的供货商。
根据反血汗工厂网络 “清洁衫运动”(The Clean Clothes Campaign),签定协议的公司名单尚未披露,不过旗下拥有知名品牌汤米席尔菲格(Tommy Hilfiger)与凯文克莱(Calvin Klein)的美国PVH集团,以及德国的Tchibo集团,都在首批签署之列。
可以预想,在孟加拉国廉价劳动力的吸引下,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蜂拥而至,建立代工工厂(孟加拉国最低月工资只有几十美元,即使是服装厂的熟练工人月工资平均也仅为100美元);本地工厂主急于扩大产能,至生产条件和安全措施于不顾;更有成千上万的农村女性,或懵懂少女,或孩子的母亲,甚或幼年童工,在温饱梦想的驱使下,每天从全国各地涌进这些“血汗工厂”。加上政府监管不力,于是灾难频发。
不错,这都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但也仅仅是表象原因。孟加拉国“血汗工厂”归根结底来自于是全世界对廉价服装的需求:而“廉价”的后果,最终都由孟加拉国制衣工厂的女工承受--作为孟加拉成衣制造业最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盟表示,准备重新考虑对孟加拉国的贸易普惠制,以确保其遵守国际劳工标准;一些西方公司已经开始考虑转移生产基地。在享受了多年的廉价劳力之后,这些不负责任的决定无疑会对成千上万贫穷的孟加拉国人带来灾难性的打击。
5月10日,孟加拉国纺织和黄麻部长西迪基宣布关闭18家制衣厂,并称将关闭更多存在安全隐患的工厂,“将确保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得到遵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分析称,国际服装业大牌依赖廉价的劳动力来获取更大利润。他们使用的供应链存在复杂和分散的特点,这对工人的安全难免带来风险。有些情况下,这些大品牌甚至不确定自己店里的服装到底是哪家工厂生产的,因此也就无法知道工厂是否遵守了相关的安全标准。
有劳工组织称,在孟加拉这类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服装厂老板由于合同期短和订单不稳定,没有动力改善工作条件。
国际权利劳工论坛执行董事朱迪-吉尔哈特说:“这些工厂要么没有足够资金提高工作条件,要么和供应厂关系不稳定。他们不知道未来三年还能否接到沃尔玛的订单,也不知道是否有能力继续投资。事实上,这是全球整个供应链所存在的问题。那些国际品牌对工厂工人采取远离逃避的态度,不愿背负任何责任。”
事实上,这场大火的反映的问题并不局限于孟加拉国。数十年来,各国劳工组织一直都在提倡加强安全方面的立法,然而亚洲地区的工厂依然存在众多安全隐患。今年9月份,巴基斯坦位于卡拉奇的一家服装厂起火,造成近300人死亡,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工厂事故。
亚洲专讯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桑吉夫-班智达说,“人们没有想着去加强相关机构的监察职能,而是试图通过自我规范的机制解决安全问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法并没有奏效。”
桑吉夫-班智达认为,这些国家保护工人的体系还很不不完善,需要政府、当地雇主和外国投资者的进一步关注和努力。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拒绝廉价”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可以提倡节俭,但不能阻止人们消费;我们可以提倡人文关怀,但不能用道德说教来解决一切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靠行之有效的政策与经济手段。
孟加拉制衣厂上空的浓烟渐渐散去,数以百万计的孟加拉国制衣女工又回缝纫机前。等待她们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