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石碣新颖手袋厂车间内,31岁的湖南女工周祥坐在缝纫机旁,一手按压着拉链一端,一拉一转,两寸长的拉链就被服服帖帖缝到化妆包的内里。一个巴掌大的化妆包在这里生产,被分解成50道工序:裁片、缝边、粘合……进入工厂9年来,周祥做的只是其中一道:车拉链。
“一直车拉链才是最大的效率”,在手袋厂老板韩昌伟看来,让工人不断重复最简单的,越做越快,就是效率。可是,转身开拓国内市场后,每个手袋新款只需要生产几百甚至几十个,这个精明的老板犯难了:“该怎么安排我的生产线?”
与其一样困惑的还有做水床垫的邓平礼,他开始疲于应付挑剔的国内客户:“一个客户,一张水床垫”,这意味着客户要求的尺寸、外观、硬度等各项指标都各不相同,“这样的订单,再不可能放到原来的生产线上了”。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曾撰文描述,在互联网的推助下,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浪潮已经到来。传统传统制造业固化下来的生产方式、设备、流程等都将面临挑战,一场静悄悄的生产革命已经在企业的车间里进行。
新的订单,不再是以前批量化的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呈现出“小批量、多品种、快翻新”的特征。
在互联网的推助下,海量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浪潮已经到来。
供应链的嬗变
越来越多淘宝品牌成长起来后,都开始自己办厂。而最终的选点,多是敲定东莞等产业链完善的珠三角一带。在这场变革中,淘宝商成宝艳显得积极又主动。2012年年底,呆在北京多年的成宝艳开始南下拓展,进入东莞开厂,目的只有一个:“掌控供应链”。
9年来,她创办的米卡化妆镜已是淘宝上的销售冠军。这个从网上起家的化妆镜品牌没有自己的生产线。成宝艳一直与珠三角一带的厂商合作,将化妆镜生产外包。
在创业前几年,化妆镜的销量未拉升,米卡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别人的生产线一开,单款化妆镜的采购量就是几百面、上千面,可是我只有10面、5面的试单,量上去了,再加单生产”。很多传统生厂商都不知道在庞大的生产线上怎么安排10面化妆镜的生产,不愿意接单。成宝艳处处碰壁,最后谈成的合作中,每一面化妆镜的订制价格都上浮了一两成,有的甚至高达四成。
即使是现在,米卡一年的营业额已达几千万,但大部分款式仍难放开量产。成宝艳解释,“淘宝族”的喜好迅速更新,为了满足年轻消费者习惯,米卡需要备存的化妆镜就有逾千款,不断淘汰,在网店上销售的就有200款左右。其它的则保留模具,下订单就可以再生产。另外,每个月网店仍坚持以20款左右的速度推新。
外包出去的订单
开拓内销市场一年来,国内品牌的所有手袋都外包给小工厂,新颖手袋厂里那条庞大的生产线开着,接的依旧是外贸单。
石碣新颖手袋厂老板韩昌伟已先感受到这股浪潮。2004年,他开办了自己的手袋厂。以前逾千平方米的工厂总是很忙碌。从欧洲涌过来的订单,最初是一个款式做几千个,慢慢的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个。“工人翻来覆去地做,到后来,闭着眼睛都能做!”
2010年起,他开始觉得焦虑:外商每次下单大约是两三千个,同样的款式也很少再翻单。韩昌伟转身开拓国内市场,创办了自有品牌“依湖”。但折腾了一圈下来,他发现,最大的难题依旧没解决:那条庞大的生产线该怎么安排?国内销售未打开,一个款式的手袋最多只生产300到5
00个。为了摸清国内消费者的喜好,设计人员一个月就推出了五六个新款,每次只是“试单”,在网上小量销售,就只要几十个。“即使是这几十个,颜色也还都不一样,生产线怎么开?”
手袋厂里最资深的拉链工周祥也忧心。每次外商的新订单到,要车新拉链,第一天她能车500条,第二天600条,第四天后,她能保持每天都车900条。但国内的订单,第一天刚车完500条,还没上手,就换新款式,又要车新拉链,“不断换,我每天就只能车500条”。周祥忧心自己的收入,老板韩昌伟则忧心效率,“这样算下来,工资涨了,每个工人的产出却在减少”。
采购也难。生产一个手袋需要采购皮料、五金件、印花等,外商订单大,大批量的原材料采购无疑更有议价优势,成本可以压得更低。采购得少,生产成本也被抬高,“冲压五金件的生产商以前会免模费,采购的量少了都要求加收,一个就一两千元!”
韩昌伟决定另辟生产线。可是,在自家的工厂里转了一圈,上百个工人中都只是车拉链或裁片的“单打冠军”,能独立做出完整手袋的工人只有设计车间的工人,不过10来个。
“只能外包”。韩昌伟开始在东莞、广州各地搜寻合作的小工厂,来来回回跑了好几趟,挑选了10来个。在这些小工厂里,每个工人都能单独做出一个完整的手袋。韩昌伟把所有的生产环节外包,只保留了生产线的头尾两端,产品设计和检测。开拓内销市场一年来,国内品牌的所有手袋都外包给小工厂,新颖手袋厂里那条庞大的生产线开着,接的依旧是外贸单。
不过一年下来,最初合作的10来个小工厂只剩两三家,“都是质量不过关。”新颖手袋厂专门辟出数百平方米的检测间,堆积着合作工厂送来的货,韩昌伟从其中一个大纸皮箱里抽出了一个橙色的女式手袋,拉链拉了一半,就再也拉不开了。“这样的手袋,怎么卖给消费者?”
新的生产线
在改造后的新生产线里,公司生产的每一款产品都附带一个“芯片”。检测人员只需通过检测设备读入芯片,生产流程、各项指标都一目了然。
原有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体系正面临改造,传统制造业出路何在?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曾鸣指出:出路在于生产端的柔性化改造。比如,在设备层面,能够支撑大规模定制的技术设备。他举例,由于互联网对个性化需求的汇聚,能够支撑柔性化生产的数控裁床、数码印花、三维人体测量仪等已经在生产企业中加速普及。
位于东莞高盛科技园的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是这一理论的实例注解。在数百平方米的展览馆里,这家公司展示了符合曾鸣定义的新生产线:在生产线最前端的是一台三维足部激光扫描仪。这一机器最早在德国、日本使用,2007年爱玛就此进行了技术开发,推出自己的足部扫描仪:客户只要将脚伸入一个四四方方的机器盒子里,有关这只脚的45项数据都被输入电脑,具体到脚板的宽度、每一个脚趾和外踝骨中心部位的长度等。
这与旧有的生产方式大不相同:现有东莞的鞋厂里,一双新鞋的设计定型后,都是人工排版:工人拿着尺子和笔,耗上半天,在一张大皮料上圈圈画画,再移交到裁床上用刀模切割。这意味着,16小块牛皮组成的鞋面要制订16个形状不同的刀模。每次有新设计出来,如果厂商储存的刀模中没有需要的形状,就得花两三天订制新刀模,一个刀模的花费为几百到上千块,或是圆圈、或是三角。
可是,运用这套高科技的成本也不低。以最前端的三维足部激光扫描仪为例,对外售价是30多万。从2007年推广到现在,爱玛只在国内出售了5台扫描仪,都是青岛和广州的品牌企业购买。
便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数控机床,在东莞的应用也很少。一台数控机床的价格从几十万到上百万不等,可以广泛运用于鞋类、皮具、箱包和软体家具等各类生产中,但工作人员直言,跟他们订购机器的都是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比如在东莞为LV代工的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