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很小”、“吃不饱”……这是经济导报记者在山东棉花主产区德州市调查时,听到最多的声音。
为保护棉农种植积极性,维护棉花价格稳定,中储棉自2011年开始执行“临时”收储政策。如今,这项“临时”政策已实施3年,效果如何?
导报记者在德州调查发现,收储政策确实为保护棉农利益发挥了作用,但依然难阻棉农“弃棉改粮”,当地棉花种植面积连年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棉花加工厂、棉花仓储等下游产业产能过剩,企业大呼“吃不饱”。
加工厂“吃不饱”
11月30日,在德州武城杨庄乡,一座座棉花加工厂沿318省道铺开,这里是德州乃至山东棉花加工厂最集中的地区。目前正值棉花收购加工高峰期,但今年却有些冷清。
在武城县宝丰棉业有限公司(下称“宝丰棉业”)门口,两辆拉着棉花的车辆正等着棉厂的人验货。“我们昨天从棉农那里收的棉花,今天已经跑了两家棉厂,对方给得价格太低,来这儿看看能给多少。”棉花小贩老张说。
棉农、小贩抱怨棉花价格低,棉厂的说法却相反。“今年棉花量比往年少,且价格高,公司不赚钱。”宝丰棉业业务人员说。宝丰棉业董事长刘宝峰对导报记者介绍说,今年公司已收购棉花1000多吨,比往年减少1/3。“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产量减少,农民惜售,棉花加工厂都吃不饱。”刘宝峰说。
宝丰棉业的状况属于上游,许多棉厂的状况远不及此。在武城县天友棉业有限公司门口,一个棉花小贩停下车询问之后又离开了。天友棉业法人代表张洪军告诉导报记者,公司现在已经停产,“刚开始运作了一段时间,收了二三百吨,但量太小,不赚钱,所以就停工了。”
量小,吃不饱,不赚钱,这是棉花加工厂的普遍呼声。德州市棉花协会副秘书长马俊凯提供的一组数据更能说明问题,“预计本年度德州地区的棉花产量在9万吨左右,而该地区符合交储条件的400型棉花加工企业有85家,加工能力在50万吨以上。”
50多万吨的加工能力,面对只有9万吨的原料供给,棉花加工厂如何生存?据了解,除了在当地采购棉花,德州的棉花加工企业还在河北等周边地区购棉。近期,更是有众多企业远到新疆购棉,但仍然难以缓解棉花加工产能过剩的现实。“在德州85家棉花加工企业中,今年开工的只有70来家。”马俊凯说。
等待新疆棉“补仓”
加工企业吃不饱,仓储的情况如何呢?至11月28日,中储棉今年已累计收储292万吨,国内棉花库存总量达到1000万吨,超过全年使用量。如此说来,仓储应该爆满,但现实呢?
“现在进行的棉花收储集中于新疆地区,内地还没怎么入库呢。”山东锦和棉麻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锦和棉麻”)业务经理赵武对导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山东锦和棉麻旗下有3个棉花加工厂,还有一个中储棉指定的棉花收储仓库。但迄今为止,3个棉花加工厂只收了800多吨棉花,入库量不足1000吨。“仓库里有1万多吨棉花,绝大部分是新疆移库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2011年度、2012年度入库的。”赵武说。
导报记者随后采访了中储棉指定的多个棉花仓库,结果大同小异:当地棉花有限,正等待新疆周转棉“补仓”。
山东省禹城市棉麻有限公司负责人邵宗立对导报记者介绍说,公司库存能力达到20万吨,目前仅有11万吨库存,还有9万吨库容尚未利用。目前的库存都是往年收储的,且大都是从新疆移库而来。
位于陵县的山东苗宝种业有限公司也是中储棉指定的收储棉仓库。其业务负责人许广强表示,公司有大半库容尚未利用,利用的库容均为往年的收储棉。“棉花产量少,今年还没有收储棉入库。”
武城县兴宏物流仓储有限公司董事长谭英伟也表示,公司今年已经实现入库4000多吨,但仍有大量库容尚未利用。“总库容有13万吨,往年收储棉约占7万吨库容,今年还没怎么入库,正等待新疆棉的‘补仓’。”
导报记者了解到,得益于中储棉大规模收储,国内棉花的库容能力近些年大幅提高。在德州地区,中储棉指定仓库的库容能力达到100万吨左右。此外,尚有两个正在建设的仓库没有投入使用,库容能力分别达到20万吨和15万吨。不久的未来,德州地区棉花库容能力将达到135万吨左右。
这样的库容能力,远远超过当地的棉花产量。之所以仍能保持较高的库容率,主要得益于新疆棉的补充,但一些业内人士对未来充满担忧。“新疆也在建仓库,一些在建项目占地数千亩,库容能力巨大。”谭英伟说。赵武也坦言,“省内的棉花库容能力已经严重过剩。”
能否拯救下游产业
对于棉花下游产业面临的窘况,有人将原因归结于中储棉的收储政策。
张洪军抱怨说,中储棉的收储政策划定了一个死的棉花收购价格,棉花加工厂失去了市场运作的空间,只能赚微薄的加工费。夏津亨利棉业总经理王凤军对导报记者表示,收储政策退出后,棉花加工厂的日子也许会迎来转机。
多方消息显示,中储棉收储政策明年即将退出,这是否能拯救棉花下游产业?
马俊凯分析说,从客观角度讲,近几年的收储政策为保护棉农利益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因为种棉效益不如种粮,棉农“弃棉改粮”的趋势难以扭转。
2008年,德州市棉花种植面积最高达到290万亩。此后,种植面积逐年下滑,至2012年已下降到130万亩,今年则进一步下滑至110亩。“预计明年,德州棉花种植面积将再下滑20%,100万亩的关口将不保。”
棉花种植面积急剧下滑,加工能力则严重过剩,在这样的产业现实面前,即使中储棉将棉花定价权还给市场,对棉花加工厂的利好也将是有限的。而对于仓储业来说,在失去“收储”的庇护之后,日子恐怕会变得艰难起来。
收储政策退出后的最大受益者,将是更下游的纺织业。“因为收储政策抬高了国内棉花价格,国内纺织业正忍受着国内外棉花巨额差价的煎熬,大量订单纷纷流向东南亚。收储政策退出后,棉花价格交给市场,将缓解国内纺织业面临的困境。”马俊凯分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