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加码的稳外贸政策下,过去一个月来中国外贸虽然整体仍然较好,但受外部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中国外贸形势依然面临挑战。
外患:多个国家对中国进行各种反倾销调查
事实上,在阻碍中国外贸发展的不利因素中,相较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疲弱而言,动辄针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带有的指向性色彩颇为浓厚。伴随着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首要目标国,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形式不断翻新,传统产品之外,高新技术产品也在不断“躺枪”。
作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中国频繁遭遇贸易摩擦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今年以来,企业在贸易摩擦应对过程中面临更大的困难。可以说,中国对外贸易正在被“围攻”。
内忧:环保风暴来临,纺织原材料大幅上涨
随着环保严查的深入,进入8月份,原材料也出现大幅上涨。从纺织辅料、染费再到化纤、橡胶等产品,几乎无一例外都在上涨,创下年内新高。
原材料上涨,带动下游产品涨价,众多工厂纷纷发布涨价通知。但对于外贸人来说,成本上升的同时,卖价却很难上涨。很多海外客户并不买账或选择其他成本更低的国家,让很多外贸人面临着“不涨价等死、涨价找死”的两难境地。
内忧外患之下,内地纺企如何脱困?
1.在质量上下功夫
国产纱较外纱也并非全是劣势,尤其国产纱在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势,进口纱就难与之比肩。
据了解,进口纱存在质量、供货不稳定的情况。有企业反映,在进口棉纱时,有时抽样情况较好,但最终整批纱质量较差;还有企业反映,采购时卖方表示可漂白,但使用后发现有三丝。索赔方面,企业表示,由于不是长期合作,追责较为麻烦,最终不了了之。
还有,诸如交期长、产品种类单一不适合小批量等问题,尤其50S及以上纱支是短板。外纱这些短处恰是国产纱的长处,在以后的生产中,国产纱就要扬长避短,发挥管理和技术优势,逐步占领高端市场。
2.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纱线的成本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棉花差价。国内外棉花价差长期存在,国内企业的用棉成本大幅高于国外企业。
二是人工成本。中国沿海地区纺纱一个普工的工资在3000-4000元/月,中国工人工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东南亚国家以越南为例,工人月工资约为300美元,折合人民币2000-3000元/月,低于中国工人工资。
三是用电成本。国内沿海地区的用电价格是0.8元/千瓦小时,而东南亚国家用电成本仅是中国的一半以下。原料、人工、电费这三大成本在国内是很难解决的,因此,若想降低成本,纺企要么“孔雀东南飞”,到东南亚国家设厂生产,然后产品再销售国内,这叫“出口转内销”。要么“西北望、射天狼”,向新疆地区搬迁,因为新疆地区拥有原料、人工以及政策方面的优势,企业也能够如鱼得水。
3.走高端线,提升品牌意识,实行差异化竞争
纺织企业生产更高质量的原料,必然会迎接更大、更好的市场,那么那些生产低质量、劣质的原料的企业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淘汰。市场本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不断发展、进步、优秀的企业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