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棉纺产业积累的矛盾越发突出,一边是高不可攀的棉价,一边是如履薄冰的纺企,去年棉纺业的无限风光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不可否认,纺织企业正在经历产业阵痛期,这又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棉花销售进度是衡量棉花需求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行业景气与否的重要参考。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公布的购销数据显示,截至5月12日,全国累计销售皮棉 294.7万吨,同比减少277.3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187.7万吨,其中新疆销售252.3万吨,同比减少253.9万吨,较过去四年均值减少155.7万吨。棉花销售进度大幅落后于往年同期,对行业来讲并不是好的征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纺织企业需求减少呢?
据记者了解,现在企业原料采购减少无非是这几个原因,一是棉价处于高位,市场风险加大,企业随用随采,尽量压低原料库存;二是产销处于倒挂状态,企业生产积极性低;三是市场订单少;四是化纤替代的增加。现实情况到底怎么样呢?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保证现金流畅,整个棉纺产业链都在去库存。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截至4月初,被抽样调查企业棉花平均库存使用天数约为29.6天(含到港进口棉数量),环比减少4.1天,同比减少12.7天,比近五年(即2016-2021年,扣除2020年, 下同)同期平均水平减少6.1天。推算全国棉花工业库存约66.8万吨,环比减少12.2%,同比减少30.5%,比近五年同期平均水平减少14.7%,创15个月以来最低水平。
从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纺织集聚区的调研看,现在纺织企业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前期棉花采购成本较低的企业亏损少一些,采购成本高的企业亏损较大,受访的企业一般亏损额度都在500-1000元/吨(企业原料和财务成本不同,亏损会有差异)。比如安徽一家受访企业采购的新花价格都在22000元/吨以上,40S普梳纱销售价在30000元/吨左右,按照1.2的纺纱制成率,企业基本亏损800元/吨左右。对纺企而言,生产越多,亏损越大,企业怎么会有生产积极性呢?
去年四季度以来,企业订单已经出现颓势,不仅外贸订单减少,而且国内订单也很有限。由于国内疫情防控和物流原因,到今年四五月份,企业订单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终端消费受到很大影响。在国内纺织集聚区一旦出现确诊病例都会面临封闭的风险,企业为了配合疫情防控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今年上海爆发的疫情,导致江浙地区企业开机率大幅下降,很多企业开机率不足50%。为了避免亏损进一步扩大,河南等地纺企要么降低开机率,要么延长放假时间渡过难关。从全国其他地区调研的结果看,今年企业开机率普遍低于去年同期。
恰好这一时期又是纺织业的生产旺季,金三银四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旺季需求,失去的消费只能寄希望于后期弥补上来,但是这个难度又很大。举一个最近流行的段子,原本一个人每月理一次发,由于疫情原因三个月没理发,后面即使管控放开了,他也不可能一个月理三次发来弥补前面的损失。
今年纺企面临的压力的确很大,为了减少亏损也是使出浑身解数。据了解,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相当一些企业调整产品线,生产更加适应市场的混纺纱。由于混纺纱成本明显低于纯棉纱,市场需求加大,销售优势明显。以往在棉花和化纤价差不明显的情况下,纯棉纱和混纺纱各有自己的市场份额,如今混纺纱价格优势增加,正在蚕食纯棉纱的市场份额,虽然没有具体替代的数量,但是从各地受访企业调查看,混纺纱的市场需求明显增加,销售也要好于纯棉纱,而这也会造成用棉量的减少。
今年对外贸企业来说会更艰难,由于内外棉价差持续扩大,企业采购外棉面临很大压力。虽然郑棉总体上跟随外盘上涨,但上涨跌幅度远小于外棉,截至5月中旬,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与国际棉花指数(M)价差在3000元/吨左右,而按实时汇率计算,内外棉倒挂5000元/吨(企业采购时可以议价,实际价差会小一些),如此大的价差势必会影响到外贸企业采购。
现在外贸企业进退两难,如果采购外棉纺纱,下游织布企业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价差,除非是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国无法大批量生产的高端纱线。如果不采购外棉纺纱,将会招致美国制裁(美国出台法案禁止新疆制品进入其市场)。山东一家以外贸订单为主的企业正遭遭遇这样的困境,由于今年棉价太高,国家有关部门发放的滑准税配额都未能被企业消化,原因是价差太大,企业无力消化,难以按需采购。因采购不到合适价格的外棉,新接订单减少,企业只能放假调休。
5月份,市场采购减少导致外棉港口库存和上月相比有所增加,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进口成本持续上升,有配额的棉花贸易企业、棉纺织厂都减缓或暂停外棉清关。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3月,我国进口棉花20.42万吨,环比增长10.41%,同比下降27.18%。2022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61.70万吨,同比下降36.46%。同时,棉布出口也在下降,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3月,我国累计出口棉布15.98亿米,同比下降11.11%。
外贸市场遇阻,企业是否可以转内销。山东受访企业认为,外贸企业都转为内销,一是加剧内销市场的竞争;二是在当前市场条件下拓展客户难度大;三是内销市场本身需求也较弱;由于新冠病毒传播和感染力不断加强,各地纷纷加强防控措施,纺服终端消费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在疫情影响下,很多人失去了工作致使收入减少,加上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类似服装这些弹性消费必定会减少。根据国家统计局5月16日发布的数据,1-4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8%,前值为9.3%,预期值为7%;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1%,前值为-3.50%,预期值为-6.1%;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0.3个百分点至6.1%,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其中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8.2%,创历史新高。在投资减少,失业人数增加,疫情防控收紧的条件下,服装消费形势较为悲观。
据记者了解,中美贸易摩擦经过了5年时间,中国企业应该基本上找到了应对美国市场份额缺失带来的订单减少的办法,这就是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然而在疫情、物流影响下,这一问题凸显出来,由于内外棉价差过大,采购外棉纺纱不仅原料成本上涨明显,而且全球海运市场价格处于高位,导致纺服产品最终运输到目的地的价格会大幅上涨,国外客户无法接受,因为他们有价格更便宜的供应方。在以前,即便内外棉花存在一定价差,但是幅度很小,国内企业能够通过生产等环节消化,现在价差过大,企业已经无力消化了。
面对国外的围追堵截、国内疫情和花纱价格严重倒挂,纺织业的内销和外销都难以打开局面。现在纺织企业遇到的是一道难度综合题,不是简单的算数题,只要产业阵痛周期开始,就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着实需要勇气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