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产业链最长、商品化率极高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长期以来是全球重要的棉花生产国、棉花进口国和棉花消费国,在国际棉花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棉花期货2004年上市以来,其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稳定发挥,为政府制定棉花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对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棉花期货合约规则日益完善,市场对棉花期货的认识愈发深刻,棉花金融属性日益增强,棉花市场贸易方式及定价体系也不断变化。
本文从棉花定价体系入手,集纳了棉花定价体系变化对期货、现货市场的影响。与此同时,棉纺产业链也对棉花定价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交易所从引导涉棉企业通过棉花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深化现货市场改革、提升我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等多个维度,进一步提升棉花期货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我国棉花定价体系的演变
(一)统购统销的经营方式(2001年之前)
加入WTO之前,我国实行的是供销社体系下的棉麻公司统购统销的经营方式,其他企业除特殊地少部分用途外,基本上不能自行购销,棉花价格由棉麻公司根据上级政策来定,具有明显的主观意向。
(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2001—2014年)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棉花产业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在经营机制、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局面已经形成,各类收购加工一体的纺织企业、经营棉花的民营企业经批准均可进入棉花流通领域;二是棉花价格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政府不再定价;三是资金来源逐步多样化,除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贷款外,民间资本、商业银行贷款也大量参与棉花经营活动;四是棉花交易方式已经实现多样化,即由过去单一的现货交易方式发展为现货、电子撮合和期货等多种交易方式共存的局面。
(三)棉花目标价格政策(2014年至今)
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前的政策,主要是临时收储、最低保护价、定额补贴等农业支持政策。2014年后逐步形成的制度化的政策即目标价格政策。具体来看,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棉花目标价格分别为19800元/吨、19100元/吨和18600元/吨。从2017年开始实行目标价格三年一定的政策,即2017—2019年的目标价格为18600元/吨。2020—2022年继续实行三年一定的政策,目标价格为18600元/吨。相比传统补贴方式,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棉农利益。在市场价格低迷时,目标价格补贴成为了棉农重要的收入来源保障。此外,通过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花市场定价机制基本建立,市场价格回归常态,国内外棉花市场价差明显缩小。
二、定价体系变化对棉花现货市场的影响
(一)期现联动紧密,棉价变动紧随市场
随着棉花期货交割库的设立,棉花期货仓单数量大幅增加,最高时在库棉花期货仓单达37438张,折合棉花160.9万吨。大量仓单被用以场内外质押融资,涉棉企业通过把棉花仓单质押给银行,能够便捷地将仓单转化为现金提升速动比率,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途径之一。棉花期货交割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得期现联动更为紧密,也为远期棉花定价提供了参考,充分发挥了棉花期货价格发现的功能。
(二)市场成为引导棉价的核心
棉花现货价格受基本面情况及行业政策的影响相对更多。2011年, 我国开始实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 这项政策对保护棉花生产者利益、稳定棉花生产和棉花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三年之后, 也产生了若干重要消极后果。2014年, 我国开始调整临时收储政策, 探索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这次棉花扶持政策的改革目标是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和执行棉花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施目标价格。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了棉花的内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使棉花价格可以真实反映棉花市场供求关系, 防止出现价格扭曲现象, 也为释放高库存、降低财政压力提供了一个有效渠道。通过目标补贴政策,国家不再直接干预棉花价格的市场机制, 市场在定价中逐渐起到核心作用。
(三)棉花定价更为客观有效
棉花定价体系的演变,使其定价主力变的更加多元。棉花产业链长,参与群体种类多,从上游的棉花品种培育、种植和采摘, 到中游的棉花仓储、棉花加工、棉花纺织, 再到下游的纺织品加工制造和服装消费, 形成了一个极为庞大的产业链,决定棉价的影响因素较多。天气变化、生长情况、供求关系、国家对棉花价格的预测指导信息、金融政策、国家收放储政策、进出口政策、纺织业发展情况,都会对棉花现货及期货价格产生作用和影响,棉花期货价格具有公开、透明的特点,期现的紧密联动也使得棉花现货价格更加客观有效,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市场现状。
(四)棉价大幅波动增加涉棉企业经营难度
2021年在收购期间,棉花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持续倒挂,基差(CCI3128B棉花现货价格指数-棉花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在2021年12月14日最高达2431元/吨。期现价格持续倒挂的格局不利于棉花企业进行套期保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对冲难度,但同时也增加了上游轧花厂学习及运用期权的意愿,通过期权来减轻企业的经营压力,以及对现货头寸进行保值。由于本年度籽棉价格为近十年的高位,叠加当前全球处于高通胀的节点,新年度棉花种植成本将进一步增加,而上游棉花加工企业经过本年度的洗礼,新年度的收购热情或将有所减弱,籽棉收购价格再创新高的难度大幅增加。目前虽有18600元/吨棉花目标补贴政策的托底,但植棉成本的增加以及新年度籽棉收购价格下降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棉农收入的稳定。
三、定价体系变化对棉花期货市场的影响
(一)内外棉价走势更为紧密
棉花定价体系趋于市场化且影响其定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我国棉花产业具有产量高、消费量大、进口量大、商品率高、市场参与活跃等特点,因此棉花价格波动也大。棉花期货自2004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以来,对上述因素反应敏感,价格波动频繁。由于国内棉花产量远远低于需求,因而国际市场的棉花供求对国内棉价会产生重要影响,国内棉花价格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强。
(二)棉花金融属性愈加凸显
从棉花定价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棉花定价体系趋于市场化,当前整个大宗商品市场氛围也是影响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持续完善,棉花的金融属性愈加凸显。近两年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高企的通胀率令大宗商品价格整体处于上涨态势,郑棉也到达近十年的高点。近年来棉花的金融属性愈加凸显,令影响棉价的波动因素更多,棉纺企业不仅要关注棉花的供需情况,还需要关注宏观大势等因素,给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定价主体多元化对郑棉市场的影响
定价主体多元化主要是从棉花的商品属性来进行分析,棉花的金融属性虽然可能会导致价格大幅偏离内在价值,但这种偏离一般是短期的,长期来看,供求仍然是决定价格的基本因素。棉花产业链较长,影响棉花价格的主要因素有棉花种植成本、籽棉抢收氛围、下游消费情况等。棉花种植成本的高低、籽棉抢收氛围的浓淡都将影响新年度的皮棉成本,棉花上市阶段成为棉价的底部支撑。随后在3月以后市场将焦点转向下游的消费情况,以及新年度的植棉面积变化。总的来看,影响棉价的主体变得更加多元。
四、进一步服务棉花产业的建议
随着国际形势日益严峻,不确定因素增多,棉花产业发展及涉棉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倍增。在此背景下,需要交易所持续优化棉花期货、期权规则制度,提升综合业务平台功能作用,打造多层次棉花期货衍生品体系,为服务实体经济繁荣持续发力。
(一)强化期货知识普及工作
我国的金融市场建立与发展周期比较短,目前金融市场还不够开放,使得整个社会对金融方面的认知度较低,一些企业对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的认识不足,仍存在一些偏见。监管部门、期货交易所要充分发挥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的作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协商共同规划,统筹利用好各地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向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另外,开展期货系列公益讲座活动,充分利用期货经营机构、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等的专业优势,普及期货常识,提升社会公众及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二)抑制市场过度投机
近两年,在疫情影响下供应链危机在全球愈演愈烈,各国通胀指标飙升,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棉花价格也创近10年新高,下游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在此关键时机,用“有形之手”调节市场,依法打击市场炒作,抑制过度投机,促进市场情绪和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和信息发布作用,及时发布权威的行业运行、社会库存和供需信息,稳定市场预期,严厉打击散步虚假消息、串通垄断等行为,综合施策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三)引导涉棉企业参与套期保值
对于涉棉企业来说,套期保值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锁定利润,稳定经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其二,套期保值可使企业拥有定价的主动权和可选择权,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三,套期保值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模式,是经营策略重要的组成部分。棉花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交易所应创新推动涉棉企业灵活运用期货、期权工具套期保值,合理避险。
(四)增加棉花场外产品供给
棉花期货上市以来总体运行稳健,期货价格已经成为行业风向标。尤其是该品种在服务新疆等棉花主产区经济发展、促进我国棉纺织产业不断走向成熟和服务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棉花期货的价格影响力也在全球市场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帮助涉棉主体稳健经营、利用多元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近些年陆续上市了PTA、棉纱期货及棉花、PTA期权,纺织产业链衍生品体系不断完善,为纺织产业提供了多方位的风险管理服务。除有效地推进棉花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外,在贸易模式的更新换代方面,棉花期货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棉花主产区,依托期货价格的基差交易模式已经取代传统的“一口价”交易,成为棉花贸易市场主流定价方式。随着棉花期权的普及,含权贸易崭露头角,场外衍生品市场有望迎来重要的发展窗口,其中交易所与期货公司扮演着重要角色。交易所要积极布局场外市场,研究增加更多品种开通相关场外业务,加快上线场外期权业务。期货公司要发挥自身优势,除继续深化传统场外期权外,还要不断创新,推动含权贸易等新型工具以满足企业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需求,通过运用期货、期权等工具,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