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社交平台上,一位纺织人讨论了“用一句话证明纺织生意不好”的话题。一时间,讨论非常激烈,评论区更是争议不断。
“原来来我家订货是抢破头的,现在客户问这个季度要不要给我留点份额!”
“原来我们的布还没下机台就卖掉了,现在我们的布已经堆成山了!”
“原来我们剪样是不剪的,现在连手掌样也剪了!”......

供求关系失衡,产能过剩是原罪
首先,让我们看一组数据。
据中国长丝织造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织机保有量达到83.6万台,其中喷水织机77万台,同比增长5.48%。在产业迁移的带动下,喷水织机产能呈现爆发式增长,突破百万台指日可待。
不仅机器数量大大增加,而且织机速度也在不断提高。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化纤长丝织物总产量达到595亿米,同比增长6.82%。
我们来谈谈顺序。今年上半年,外贸订单紧缺已成事实。2023年1 - 5月,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812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其中纺织品出口3904.8亿元,下降2.4%。
一方面是订单不足,另一方面是产能过剩。请问这么高的产量下游能吸收吗?答案绝对是否定的!
市场由买方主导,购买力决定了市场需求的强弱。今年以来,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低迷,人们的服装购买能力下降,“消费退化”此起彼伏。购买力下降,需求减弱,导致纺织业整体繁荣不佳。
在这种困难的模式下,纺织企业维持订单的难度增加了一倍。一个纺织老板开玩笑说:“我以前开的是一个销售室,现在开的是一个茶馆!”在产能过剩下,有多少人可以幸免?
卷价格卷服务,利润已不同往昔
回顾上半年,“对卷”二字在纺织行业出现得非常频繁,仿佛只要下了单,什么都可以“对卷”,价格、服务、产品都如此重复,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可想而知!
市场调研结果显示,纺织企业接到的订单一般规模较小,从几千米到几万米不等,偶尔也会出现几十万米、几十万米的订单。更令人沮丧的是,当订单达到一定数量时,买家讨价还价已经成为一种常规操作。
面对保证订单还是利润的选择题,纺织企业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毕竟你可以凭订单维持生产经营,赚的多赚的少。如果你连订单都收不到,你怎么能获利呢?即使是正常的生产也不能保证。
“还有订单,但赚钱更难了!”这是纺织业老板们的声音。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有限的需求无法匹配高库存。为了争抢订单,有效地从仓库回款,低价竞争、破价卖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人发出“只要不死就死”的宣言。
“以前不能赚取正常利润的订单都没有下,现在的订单只是为了保护资本!”这句话看似讽刺,却充满了悲伤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