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逐渐升温,防晒衣再度成为电商平台的热点搜索。
数据显示,4月至7月是防晒衣热销季,这一时段贡献的销售额接近行业全年的90%。在细分品类红利尤其被重视的今天,值得探讨的问题也随之而来:防晒衣究竟算不算一门好生意?身处内卷中心的蕉下们又该如何完成突围呢?

再卷也是一门好生意
诚然,现阶段的防晒衣市场已然有些卷生卷死的势头,但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门好生意。艾瑞咨询发布的防晒衣行业报告显示,中国防晒服配市场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可达958亿。
而除开业内相关机构给出的乐观预测,以下几点亦是重要原因:
一个听起来玄乎但有道理可循的大前提是,市场再卷也难改“防晒”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这一现实,只要人类还保有这部分基因,防晒衣就大概率不愁没市场。
人类将防晒刻进基因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早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埃及人、印第安人等用以蔽体的衣物就已经具有防晒功效。放眼我国,类似的史料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明代《酌中志》记载的“三月穿罗衣,四月穿纱衣”,以及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所认为的“夏则絺绤之中,足以轻而凊”,都足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着轻薄衣物过夏的习惯,与现代人穿着防晒衣消暑的理念可谓不谋而合。
除开穿着的衣物,我们在《甄嬛传》等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名为“华盖”遮阳伞,是现代防晒伞的原型,田间劳作的百姓头上戴的草帽则是现代防晒帽的原型。
也就是说,不论是国外人民还是国内人民,不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是自远古以来就已经有了防晒的需求。
不是品牌“凭空制造”了防晒焦虑,而是品牌“恰好发现”了人类原本就旺盛的防晒需求。与其他品类的白牌商家一样,防晒衣的白牌商家多以比品牌商家更低的价格吸引潜在消费者。
作为化学防晒的防晒霜数据亮眼,作为物理防晒代表的防晒衣自然不愁市场了。
供应链为何不再是突围关键?
一旦谈及新时代消费品牌的发展,供应链总是一道绕不开的论题。
只是,当新消费上一波浪潮已经“带走”数不清的品牌,依靠代工的可口可乐、lululemon仍或是长青或是崛起时,供应链其实就不该再被捧上神坛了。
或者说,供应链固然重要,但决定能否成为用户消费决策中“第一选择”的品牌力更重要。
为什么可口可乐和lululemon离不开代工,却不仅不会如完美日记等品牌一般总被指责没有自己的工厂,还能一举攻占碳酸饮料和瑜伽裤两大品类的用户消费心智呢?
归根结底,还是品牌力发挥了作用。
品牌力,是品牌让用户在提及某一品类时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能力。由此也可推导出品牌力打造的关键——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而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则意味着品牌必须有能力承接当代消费者多元且多变的消费需求。
具体到防晒衣来看,品牌必须成为承接用户“防晒”、“美观”、“舒适”等全方位需求的“六边形战士”,才有获得消费者优先pick的可能。
当前,市面上有部分无良的白牌商家,借助“低价”标签隐藏自家产品在质量上的短板,一味夸大设计美观、穿着舒适等性能,却连最基础的防晒需求都难以满足。
防晒衣生意并不好做
防晒衣是一个很难中高端化的领域,这与它的低门槛有关。
服装面料供应商老李透露,锦纶中较高端的布匹价格在30元-40元/米,而做一件衣服要用的大概就是一米布左右,即使加上染色、印花、抗紫外线助剂等工序,通常也只需额外增加10元出头的成本,正常防晒衣高端线的批发价在60元左右。
且防晒衣行业高度依赖代工,蕉下就曾在招股书中披露,截至2021年底,公司与166家合约制造商有合作,旗下产品均采取外包模式生产,公司只负责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销售,而产品的生产则交给代工厂。
产品成本不高,公司的支出大头都用在了营销和销售上。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到2021年,蕉下的营销和销售费用分别为1.25 亿元、3.23亿元、11.04亿元,占营收比为32.45%、40.7%和45.9%,而服饰行业的营销费用一般在30%左右。
而毛利率不如蕉下的优衣库、安踏、Lululemon,其净利率都在两位数以上。
为此,蕉下不断上调产品的平均售价——招股书显示,2019年蕉下的服装平均售价是105.4元,2021年涨至121.5元。其中,伞的平均售价从2019年的92.8元涨到2021年的103.5元,帽子的平均售价从2019年的61.6元涨到了2022年上半年的98.1元。
同样情况的,还有频繁登上小杨哥直播间的素湃防晒衣——作为一家成立于2018年11月的公司,素湃却轻松掌握了“核心科技”,旗下防晒衣号称从纱线开始就自带UPF值(紫外线防护系数),更制造出了能够抵抗零下196度低温的宇航气凝胶防寒服。
与白牌相比,品牌防晒衣贵在品牌溢价和营销成本,但两者之间的质量区别,没有“天差地别”的悬殊。
有业内人士透露,防晒衣的工艺技术主要分为助剂防晒、涂层防晒和原纱防晒这三种,前两种工艺原理是通过在面料上附着助剂或者涂层,用以折射阳光,成本低,但透气性差。而原纱指的是在纱线纺织过程中加入防晒剂,让防晒效果不会因为清洗频繁而大打折扣,现在各大品牌基本都把原纱防晒当做标配。
工艺相差无几,留给各大品牌的营销空间就只有面料了——冰川时代宣称自己的防晒衣面料中添加了木糖醇,上身即可感受到“降温5℃”;而骆驼则宣传自己的面料中加入了玻尿酸成分,“可以给皮肤营造敷面膜的舒适感受”。
事实上,面料对防晒效果的影响微乎其微。浙江宁波市质检院纺织品纤维检验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曾做过一系列关于衣物防晒功能的实验。结果显示,普通衣物也有很好的防紫外线性能,同样颜色对比,100%纯棉衣物防晒效果最好,不必过度追求专业的防晒衣。
消费者也没有想象中的盲目,据有米云统计,2023年3月到12月,抖音0-50元价位的产品占据平台防晒衣总体销售额的21.6%,50-100元的产品占比 26.8%。对防晒衣品牌的价格,消费者的接受度放宽到了300元以内。
防晒衣市场看似花团锦簇,但品牌想要从中挣到钱,却没那么容易。再加上白牌分走防晒衣很大一部分市场,留给各个品牌发挥的空间实际上并不多。更何况,与常规服饰动辄需要买买买不同,普通人买一件防晒服就足够应付一个夏季。在低复购率的前提下,再大的市场规模,也缓解不了品牌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