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零售商在开店时,都会围绕着商品和顾客的角度做常规的调查:门店的客流量、购物的方便度及卖场的设计等。在常规的调查中,销售人员是否可以从每月产品销售的数据当中读出顾客的消费状况,可否从卖场的实际销售中了解到客户的消费习惯与收入水平?整个门店的商品价格与顾客的收入、周遭的购物环境、消费的水准是否相匹配?
对此,北京某有限公司总经理认为,零售商只有清晰知道顾客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结构,在零售的过程中,把消费者的需求找出来,形成合理的价格带才能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因为一个地区的客流量是固定的,所以要想再提高销售额就必须从商品价格带上找这个突破点,那么如何做到呢?
首先,根据市场的调查,确认单品的价格带。以一个婴童用品店销售的奶瓶举例。据调查,同材质的奶瓶价格差距很大,30元以下的奶瓶较为便宜;60元以上的算是中等。那么第一步在20元—29元这个低价格带中提供两个品牌的单品,树立起低价形象,让消费者感觉到店内的产品的价位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个单品数量不要超过三个,因为这样会导致低价产品占据主流价格带,顾客的购物习惯会主导他们寻找价格更低的产品。
第二步,在49元—69元这个价格带提供6个单品,明确主流价格带,同时考虑拉高商品的单价,提升门店的档次,满足高层次顾客的需求,用“红花要靠绿叶衬”形象地比喻各个价格带的用途,“在69元—90元之间,再提供2个—4个单品,来衬托出49的奶瓶并不贵。”
零售商要时刻清楚主流消费群体在哪里,通过采购产品链的整合和陈设,为消费者有的放矢地导入价格定位的概念,而不能纯粹靠导购去推荐产品。
核心价格带决定购买
价格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商品的属性、顾客的特点、当地的文化以及季节变化的因素而变化,这是一项需要不断跟进的工作,即使在一个城市,门店所在的区域也是有差异的。
“2003年以前婴童界是一片蓝海,而近年来婴童用品连锁店越开越多,加上网络在内的多渠道竞争愈来愈激烈,成本费用也急速上涨,婴童用品界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蒋涛提出在这样的状态下,零售商们不能只图多和快,而要通过每个店的精准营销提升销售。
商品本身有着销售周期,所以在调整价格带中要时时做监控和跟进,合理调整每个门店的配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蒋涛分析道:“价格带的设计与零售门店的经营有着重要的意义,主流价格带的产品是店面陈列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陈列中促进销售,使主流价格带的产品更便于顾客购买。“如果价格带分得很清晰,那么顾客进来的时候,很清楚自己的消费在哪个档次上。而不是一味认为便宜的最好。”专业人士分析。“门店品类的数量多并非意味着商品的丰富,因为品类的数量和价格过多,会使顾客选择商品成为困难,我们要看看自己产品的货号有没有‘左手打右手’的情况,以避免盲目的产品重叠。”
畅销与制衡策略
除了划分价格带以外,突出少量的畅销品。可以使顾客在众多价格种类的商品中,很容易地识别和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从而提高门店的销售额。
如何因店制宜,在众多商品中合理采用制衡策略。她依然拿卖奶瓶举例,“一些零售商没有制衡策略,恨不得10块钱价位的奶瓶在各个品牌都进货,而忽略了这个价位客群的固定数量,过于趋向低价位的商品,造成客单价偏低。”
另外,店铺的租金各不一样,一般情况下,租金和客源成正比,所以90元的奶瓶在一个社区店已经算高价了,而在主流商圈的门店中,高价位的奶瓶可以达到160元—190元的价位。有的消费者对品牌的敏感度高,而有些消费者并不在意品牌,总体来说,零售商要有清晰的商品价位定位,不能一味地追求低价位导致客单价低,零售商要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