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农产品(6.82,0.00,0.00%)贸易逆差额不断增加,就连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山东去年也出现"逆差",特别是大豆、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不断增加。面对国际市场"便宜"的农产品价格,有的业内人士甚至表示现在"种地也没了优势"。专家认为,加大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的矛盾,同时应对粮食、棉花等重点农产品加大扶持,保证粮棉安全。
农产品出口大省进入"逆差时代"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是传统产棉地。当地土质为半盐碱地,种棉花的传统已经有50多年。87万亩耕地中,近年棉花种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近日记者发现,夏津县往年种棉花的地里,不少地块种上了绿油油的麦子,与棉花预留地形成鲜明对比。
夏津县南城镇农民唐凤英家里有9亩地,十几年来一直种棉花。今年,她把其中的2亩地种上了麦子。她告诉记者,"要是河水充足,我就全种麦子了"。在夏津县,像唐凤英这样由单纯种棉改为粮棉兼种、甚至只种粮食的农民还有不少。
德州市棉协副会长马俊凯告诉记者,据德州市棉花协会调查,预计今年德州市棉花面积在120万亩左右,比上年减少25%以上。这是因为小麦和棉花虽然同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但由于人工成本高补贴少,种棉的比较效益比种粮低。
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后,纺织用棉从哪来?数据显示,2011年,山东进口棉花114.7万吨,是生产能力的1.3倍。同时大量进口的还有大豆和植物油,大豆进口量1448.4万吨,是自产能力的33倍。
大量的进口已让山东这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进入"逆差时代"。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厅了解到,山东在农产品出口实现13连冠的基础上,2011年首次出现"逆差"。2011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153.7亿美元,同比增长21%;农产品进口1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4%,均创历史新高。
"进口的快速增加,已使山东省步入农产品'逆差时代',这一逆差还有进一步扩大趋势。"山东省农业厅对外合作处处长于永德认为,从这几年来看,进口增速比出口快,出现逆差是必然的。
事实上,山东农产品贸易出现逆差,比全国农业总体逆差的出现已经推迟7年。早在2004年我国农业就首次出现贸易逆差,为50.4亿美元。之后逆差不断扩大,到2010年达230多亿美元,农业贸易逆差已成为一种常态。2011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341.2亿美元,同比扩大47.4%,7年间增加了近6倍。
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劣势" 业内人士认为,从进口的具体品种来看,我国进口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土地密集型作物上,即亩产量较低并不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品种上,而出口农产品则依然集中在我国优势比较明显的蔬菜等劳动力密集型品种上,这表明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已有明显的"比较劣势",进口这些农产品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土地紧张问题。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食用油籽进口5481.8万吨,贸易逆差达到300.4亿美元,占到贸易逆差总额的近九成,其中大豆进口5264万吨,进口量约是我国产量的3倍。从出口来看,我国的出口则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及水产品上。
山东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处长戚学勇分析说,从山东来看,去年出口的都是占用土地资源较少、地产优势明显、附加值相对较高的经济作物,进口的都是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在出口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进口对山东这个农产品加工大省、棉纺大省和畜牧大省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专家指出,我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紧张,在保证粮食等基本农作物供应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进口经济作物,将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有利于我国降低农产品成本。
有专家计算,2010年,我国进口的稻米、小麦和玉米分别为39万吨、123万吨和157万吨;进口的大豆则增加到5480万吨,食用植物油约660万吨。如果按国内单产和出油率计算,进口粮油大约相当于近7亿亩的播种面积。这一数字,相对于我国18亿亩耕地数量来说着实不小。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蔚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各方利用比较优势实现互补,山东乃至全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而进口的农产品则是土地密集型,进口这些产品有利于缓解国内粮食压力,并且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对稳定物价也有明显的好处。
对外依赖加剧下的粮棉安全不能放松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认为,按照现有口径和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粮食产需缺口可能要达到1亿吨。"在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进口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微博)预计。
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开始,我国在大量进口大豆及植物油等产品后,玉米也开始净进口。与此同时,国际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市场的传导影响越来越复杂,对市场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
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虽然部分农产品的加大进口有利于缓解国内的供需压力,但也不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来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今后仍需继续保证耕地面积,加强粮食棉花生产等方面的投入。
在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基层干部群众认为,我国必须继续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以保证粮食安全。山东省高唐县粮食局副局长刘国华说,尽管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相对来说,种植收益仍然较低,导致在农村种地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农民也不愿意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投入,要想稳定种植面积增加粮食产量,长期来看还需继续加大扶持力度。
在保障粮食安全外,基层农户和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棉农的扶持力度,增加棉花补贴,提高农民种棉花的积极性。棉花行业分析师孙立武认为,美国等国家对棉花种植的补贴力度大,棉花出口价格低,农民也能承受;而在国内,种棉花只有15元的良种补贴和油价上涨之后每亩大约14元的油价补贴,远远低于包含良种补贴、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在内合计每亩百元左右的粮食补贴水平。当植棉与种粮的对比效益出现下降时,农民植棉的积极性就变得非常低。棉花是战略资源,政府也应当提高重视程度。
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逆差"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并有扩大趋势,在我国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保证耕地面积、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合理进行生产规划十分必要。未来中国农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仍十分巨大,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加以应对,特别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创新投入方式,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最需要和最应该支持的领域。为此,"应抓紧探索建立'玉米稳定价格带',大豆、油菜籽差价补贴,启动水稻挂钩补贴等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政策优势。--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