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海珠区凤和(康乐村、鹭江村)片区改造策划方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占地面积约两个花城广场的凤和片区,拥有全国知名的中大布匹市场、分布在城中村的服装加工小作坊,形成了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就业人口庞大。改造策划方案拟保留大型专业市场,拆除握手楼,打通片区路网,未来定位为广州时尚之都、城央都市产业活力区。
两个花城广场大小 广州迄今投资最大旧改
凤和(康乐村、鹭江村)片区位于海珠区中部,北至新港西路,毗邻中山大学,南至杨湾涌,毗邻上涌果树公园,东至广州大道南,西至瑞康路。综合考虑改造主体权属范围控规管理单元、控规路网等,划定片区策划范围用地面积287.54公顷。凤和(康乐村、鹭江村)改造范围用地面积110.18公顷,相当于花城广场(56公顷)的两倍。
本次改造的方式是全面改造,以拆除新建为主。改造模式为合作改造,引入开发商参与,这是采用多年的既有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新中轴线(海珠)等四大重点片区将采取“依法征收、净地出让”的新模式。
2021年1月,凤和联社召开康乐村、鹭江村社员代表大会,表决同意选择合生创展集团作为凤和(康乐村、鹭江村)更新改造正式合作企业。根据招商文件,两条村的改造范围内总建筑面积335.94万平方米,总投资金额约346.67亿元。这是广州城市更新挂网招商以来,投资总额最大的旧改项目。
大型专业市场:留 握手楼小作坊:拆
凤和片区的中大布匹市场,全国闻名。
据不完全统计,片区产业规模高达数千亿元,每平方公里带动13万的就业岗位。9月中旬,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宏伟介绍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五大愿景”时提到:“产业方面要梯次转移,想清楚了再干,不能把孩子跟洗澡水一起倒掉,这是广州包容性的体现,关乎大量的就业和成熟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片区毗邻中山大学,海珠区提出建设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加快构建“一区一谷一圈”发展布局,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产城融合,促进片区经济发展。
平面布局示意图显示,改造范围避让了广州国际轻纺城、中大九洲轻纺广场、广州长江轻纺城、珠江国际纺织城等大型专业市场,展示和交易的空间载体得到保留。而分布在城中村握手楼里的服装加工厂、小作坊,将面临拆除外迁的命运。
根据公示,凤和片区改造立足产业基础,打造广州时尚之都、城央都市产业活力区,成为科创策源地、时尚出品地、消费引领地。目标是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促进土地集约开发,改善地区人居环境,提升空间品质,为地区发展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配套。
在功能组成方面,改造兼顾区域产业发展与生活服务功能需求,打造集商业商务、居住配套、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业活力社区,形成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空间。
连起两条河涌 打通内外路网 规划六所学校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改造增加高品质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为居民提供优质的休闲活动空间。平面布局示意图上,流经片区的康乐涌、敦和涌将连通,形成n字形碧道。康乐涌位于罗氏宗祠南侧的部分,计划扩挖成面积和400米跑道运动场相仿的湖面,辅以环湖绿化景观,营造出开阔的公共空间。
改造将完善区域交通路网结构,改善出行条件。平面布局示意图显示,城中村拆除之后,片区路网将重新布局,南北向将下渡路与华盛南路打通,东西向在广州国际轻纺城与中大九洲轻纺广场之间新建一条横贯片区的主轴。
改造将完善片区公共服务,规划布局新增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市政公用等设施,提升片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改造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规模不少于住宅总建设量11%。平面布局示意图显示,改造范围内规划了六所学校。
改造将严格落实历史文化保护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祠堂建筑成组保留或迁移打造文化景观节点,留住村民生活记忆,延续村落历史文化。改造范围内涉及2株古树后续资源,规划尽可能原址保留,如确需迁移的将就近迁移至规划绿地。
历经30年发展 中大对面形成超级纺织商圈
“全国纺织看广东,广东纺织看中大。”康乐鹭江改造之所以关注度高,不仅因为投资金额和面积大,还有其区位、产业地位举足轻重。康乐鹭江本身是全国闻名的纺织交易商圈和服装产地,其北面紧邻中山大学。新港西路南北,一边是华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幽雅宁静,另一边是截然不同的繁杂喧闹。康乐村鹭江村是广州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中大纺织商圈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卖毛线布料的小商贩自发迁到中山大学对面的空地,后来固定在25路公交车总站旁经营,扩大成布匹专业市场。90年代初,全国前来采购的客商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由于地处名校中山大学校园对面,买卖的商品主要是布料,久而久之被称为中大布匹市场。
继早期布料销售后,产业链也随之形成。1993年第一批服装加工厂入驻康乐村旁边的鹭江村,租下本地居民民宅作厂房,此后源源不断的加工厂在鹭江康乐遍地开花。这些房屋工厂一般二楼加工,三楼住人,三四个人便可以组成一个加工厂。慢慢地,上千间服装加工作坊密密麻麻挤满一条条窄巷。随着中大布市的规模不断膨胀,村里房屋供不应求,村民开始大规模加建楼房,由原来的三层半加建到五六层。产业链也从康乐鹭江向周边扩散。
如今,20多万常住“村民”与中大纺织商圈结成了共生关系,当中九成五以上从事相关行业,数以万计的湖北荆州、仙桃人把这里视作第二故乡,扎根发展。这里是自成体系的纺织小社会,即便一年不出康乐、鹭江牌坊,年轻打工人仍然可以走在潮流尖端。
而真正与旧村改造直接利益相关的两村社员不过4000余人。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康乐村人均分红244365元,鹭江村人均分红金额158313元。这只是分红收入,还没包括村民房屋的租金收入。
专家:产业链条如何处置,需要懂产业的主体
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耕广州城中村改造的广州市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院长江浩说:“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正在进入高度互动互促时期,广州272条城中村里面有一半以上是产业村,比如中大康乐村、鹭江村,荔湾的山村,越秀的瑶台村等,大拆大建赶走产业和一味保留现状都是不合适的,建议产业村单独分类形成指引,认真研究产业转型需求,确定腾挪开发时序和招商运营机构,加强主题产业载体的先行开发,产业村的改造要达到产业转型和产城融合,不是一个‘产居比’那么简单的事情。”
广州中心城区拥有发达的纺织服装业的城中村,积累多年的产业何去何从?“产业肯定是要留的,问题是留什么,是小作坊、档口、还是设计研发机构?”江浩说,“纺织服装业包括设计打版、加工制作、展示销售等链条,不同环节对空间载体的需求不一样。改造之后要提供合适的产业空间,用作研发孵化和展示交易,加工的环节可以转移到广州其他地方,但不要太远,不然链条就断了。”
“这需要精准如‘绣花针’一般的功夫,也需要懂产业的主体来操刀。”江浩说。过去的城中村改造,通常由地产开发商主导,但对于产业导入的工作,地产商不论是经验还是资源都未必能够胜任。“现在统筹做地的模式,可以在‘洗菜’之后进行‘分菜’,将不同的内容交给不同的主体来负责,比如地产开发商负责建房子的部分,产业导入可以让产投机构、商会等主体来介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则可以让安居集团加入。”